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华沙峰会:北约升级对俄遏制 被指收获实在有限

2016年07月22日 08:0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7月8至9日,北约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了峰会,其规模之大可谓空前。值得玩味的是,这次峰会的举办地,61年前正是苏联主导的华约组织的诞生地。如今,角色反转,波兰等中东欧原华约国家,正以北约成员的身份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

  俄罗斯才是“头号议题”

  华沙峰会的最鲜明特点,就是强化了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色彩。峰会明示的三大议题“北约在中东欧的军力部署、北约与伙伴国的安全合作、北约与欧盟的协作”,其实都明显或隐讳地针对俄罗斯。

  首先,着重渲染来自俄罗斯的“混合战争”威胁。峰会讨论期间,北约高层热炒的头号话题,就是担忧俄罗斯将在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乃至西巴尔干等“存在‘凝固冲突’的薄弱位置”复制乌克兰东部“模式”,开启新的“混合威胁”阵线,以削弱西方联盟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峰会的最后宣言更指责俄罗斯的行动“破坏着欧洲的基本秩序”。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指出:“俄罗斯已不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之间已不存在战略合作关系。”

  其次,明确昭示北约“集体防卫”的威慑力。斯托尔滕贝格在峰会召开首日即宣称,2014年9月北约威尔士峰会推出的“战备行动计划”已完成: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规模扩展为原来的3倍,并可部署到联盟内的所有地区;全新的“战备先头部队”可在几天内完成部署,能在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危机;在东欧设立的8个指挥控制中心已全部启用。同时,北约宣布其在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华沙峰会还批准北约从2017年起,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轮换派驻4个营共约4500人的多国部队,它们将分别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德国率领。北约还计划在向罗马尼亚派驻1个旅的多国部队的基础上,为东南欧量身打造北约的军事存在。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这些举措“清晰地表明,对一个盟友的攻击将引发整个北约作出回应”。

  三是公然鼓励乌克兰等“伙伴国”向北约靠拢。乌总统波罗申科率团与会,并与北约举行专门会议,称愿“分享与俄军作战的经验”。北约公开谴责俄罗斯对乌东部局势动荡负有责任,并达成一项对乌综合援助方案,以帮助提高乌国防和安全机构的运作能力。峰会第二天,维谢格拉德集团也同步举行会议,4个成员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领导人一致同意该集团的“4+”计划,要同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美国总统奥巴马7月8日与波兰总统杜达会晤时则表示,北约的大门仍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敞开。这在俄罗斯眼中带有浓重的挑衅意味。

  与挥向俄罗斯的“组合拳”相比,峰会的其他决议更像是点缀和陪衬。尽管北约宣布将加强打击“伊斯兰国”和坚持“支援阿富汗任务”,但斯托尔滕贝格道破了天机:对于抑制恐怖主义蔓延,“预防必定优于直接军事介入”;北约应更像一个“培训联盟”,训练当地国家士兵比派遣大批北约部队前往“更有效”。这与应对俄罗斯的浓墨重彩、不遗余力形成了鲜明反差。而北约着意提升与西亚、北非一些国家的安全合作,也暗含着反制俄罗斯在东地中海地区影响力的意图。难怪不少评论人士指出,华沙峰会就是一次以俄为假想敌的“战备会议”。

  确保联盟的“美国导向”

  华沙峰会的召开背景堪称复杂:俄罗斯谋求东山再起,强势介入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问题,北约与俄罗斯关系持续紧张对立;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猖獗,欧美各国对恐怖袭击防不胜防;欧洲难民危机的压力久久不见缓解……一系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之际,英国公投“脱欧”对北约又是一次新的触动。

  然而,北约本质上仍是美国掌控欧洲事务和维护全球霸权的重要工具。北约冷战后虽一直在转型,有两点却始终未变,即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不容置喙的“美国主导”。此次华沙峰会也不例外。

  北约作为“冷战遗老”,在后冷战时代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因此,美国一直在寻找证明北约存续合理性的“抓手”,从上世纪90年代的“防区外危机管理”,到“9·11”后的“反恐”,都使北约成功保持了“既扎根欧洲、又对外进击”的态势。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演进,则让美国为北约找到了新的“方向感”。

  其实,目前的俄罗斯已与当年的苏联大不相同,其既无意图、也无能力主动攻击北约,地缘战略空间也一再被压缩至接近“底线”;俄在克里米亚、叙利亚等地的“高调出手”,实为力求摆脱被动的“以攻代守”。美国趁机挑动北约与俄罗斯“升格”军事对抗,意在胁迫欧洲倒向和依赖美国,充当美国的“马前卒”,为其“火中取栗”。乌克兰危机延续至今,美国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迫“重返”欧洲,但其战略重心仍将放在亚太,因而深感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因此在峰会前后,一直敦促欧洲盟国分担更多防务责任,乃至直接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力。

  同时,英国“脱欧”固然使欧盟防务一体化丢掉了一个“发动机”,却也卸去了以“法德轴心”为代表的欧洲人向美国谋求“防务独立”的一个主要“刹车闸”。美国需要未雨绸缪。峰会前后,“俄罗斯威胁论”频频出现在北约各国特别是美英的媒体报道中,奥妙也正在此。

  “冷战思维”难解诸多难题

  尽管本次峰会声势很大,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其最终收获实在有限。这不仅是因为峰会的“重头戏”仅是对今年两次北约防长会议所达成共识的“追认”,更在于北约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缓不济急。纷至沓来的难民潮,接踵而至的暴恐袭击,这些令北约各国疲于应付而又迫在眉睫的窘况,很大程度上都是美欧贸然采取的军事干预行动所招致的祸殃,且自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绝非旦夕可除。北约无论是向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提供预警机支持,还是与欧盟在地中海共同开展巡逻,抑或帮扶伊拉克、突尼斯等“反恐一线国家”发展防务能力,都有远水难解近渴、治标不治本之嫌。

  对俄罗斯围堵政策效果不彰。俄素有“以武立国”的传统,拥有多种可供反制的军事利器,核武器更是其对北约的“终极威慑”手段。近两年来,北约也逐渐意识到,俄宁可忍受制裁和牺牲经济利益,也要保证国家安全无虞。俄在反恐及阿富汗、叙利亚、乌克兰等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北约不得不与之沟通。西方舆论还普遍认为,碍于1997年北俄“基础条约”中“北约不得在俄周边永久驻扎大规模作战部队”的协定,华沙峰会通过的中东欧增兵计划以“大国牵头、轮换调防”的形式进行,固然可安抚对俄疑虑最重的中东欧盟国,更能避免与俄彻底“撕破脸”。峰会结束后不久的7月13日,北约与俄罗斯理事会大使级会议即如期召开,这也堪称北约对俄“威慑与对话并重”政策的缩影。

  此外,峰会结束时的一纸宣言,并未消弭北约各国的利益分歧。德、法、意等北约“老欧洲”成员,深知对俄关系攸关自家经贸及能源利益,更不愿平添军事冲突的风险,仍在寻找对俄缓和的机会。华沙大学国际关系学者马迪克更表示,经费乃是北约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尽管北约比起俄罗斯并“不差钱”,但各国都不愿多掏钱“凑份子”、使伙伴坐享红利。诚所谓“囊中羞涩行路难”。北约官方几经“化缘”之下,欧洲盟国的军费在经过多年削减后,2015年总算出现了0.6%的略微增长,今年增幅有望达到1.5%。但是,目前仍只有美、英、波兰、希腊和爱沙尼亚5国达到了北约“国防支出占GDP2%的标准”。斯托尔滕贝格也承认:“要花费得更多、更好,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或集团都不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美国和北约的做法,无助于国际格局稳定。北约到了该破除“安全幻象”的时候了。

  “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威力几何

  ■倪海宁

欧洲导弹防御系统不同部署阶段覆盖范围示意图。

  7月初的北约华沙峰会宣布,北约在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这也意味着,驻西班牙的美国军舰、部署在土耳其的预警雷达和在罗马尼亚的导弹拦截网,已能够在北约的指挥控制下协同行动。

  近年来,“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和北约东扩一起,被俄罗斯视为最大的军事威胁。对此,俄在其发布的各版本《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学说》中都有明确表述,对该系统的指责也从未停止。此事几乎成为俄罗斯与美国及北约“永恒”的谈判话题。

  按照美国和北约的说法,近期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乃是“计划内的行动”,不应与克里米亚问题、乌克兰东部地区危机和叙利亚博弈联系过多乃至过分解读。该系统源自克林顿政府建设“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构想,小布什任内曾力推在波兰建立10个可拦截洲际导弹的“远程陆基拦截弹”(GBI)发射装置,并在捷克建一个配套雷达基地。为避免过分刺激俄罗斯,2009年,新上任的奥巴马转而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按照“先海基后陆基”的顺序,分阶段推进系统部署,拦截弹也“缩水”为性能较弱的标准-3型。

  2011年,美军4艘装备“宙斯盾”系统和标准-3导弹的“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进驻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开始在黑海、波罗的海等俄周边海域常态化巡逻,并屡次成为俄战机近距离“骚扰”的对象。2014年,美国开始在罗马尼亚部署陆基导弹防御系统,它实为上述海基系统的“陆上版本”,但可更便捷地部署在北约成员国领土上。2016年5月,罗马尼亚德维塞卢基地的反导系统正式投入作战值班,其配套远程预警雷达则在土耳其部署就绪。一周后,波兰小镇列德泽科沃举行了盛大的反导基地开工仪式,其配套雷达则落户在邻近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立陶宛境内。欧洲导弹防御系统自此步入最后的建设阶段。

  俄罗斯反应异常强烈,是因为该系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北约此番“舞剑”,其意“常在俄罗斯”。尽管美国坚称,该系统针对的是“中近东和朝鲜的导弹威胁”,但此理由实在牵强:伊核问题谈判已于2015年7月达成历史性协议,伊朗与美欧关系已全面缓和;朝鲜的导弹则既打不到、又不会打欧洲,且美国在日、韩建设的东亚导弹防御系统体系更完备、作战性能更高。欧洲导弹防御系统2018年如期建成后,不但可保护驻欧美军和北约欧洲盟国免受俄军5500公里射程以下的弹道导弹威胁,其配套雷达还将及时发出预警,增加美国对俄罗斯洲际导弹的拦截次数。该系统日后若换装速度超过7千米/秒的高性能拦截弹,即可尾追上俄现役洲际导弹,从而实质性地影响俄陆基战略核力量的威慑力。

  更令俄罗斯警惕的,还是欧洲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性“攻势运用”。随着性能的提高和用途的拓展,欧洲导弹防御系统中的防空反导系统已从单纯的防御性武器发展到攻防兼备武器。在罗马尼亚和波兰部署的陆基反导系统,与其“海基版本”一样,均使用Mk-41型多用途发射装置,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模式转换,改为发射射程为500至20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多数要害目标,包括战略核力量乃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重要城市,均处在其精确打击范围之内。这意味着,美国实质性地突破了1987年底签署的美苏“中导条约”限制,将中程和中近程导弹改头换面重新部署在了欧洲大陆,从西、南两个战略方向对俄罗斯构成了军事封堵态势,打破了美俄之间的军事战略平衡。近年来,俄罗斯一直要求北约提供其反导系统不针对俄罗斯军事战略潜力的法律文书,却始终未能获得正面回应。照此发展下去,双方围绕欧洲反导系统的博弈还将继续上演。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