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102岁老红军追忆:踏着半米厚哑弹翻过腊子口(图)

2016年08月25日 08:33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 

  长征:勠力前行的英雄交响

  ——专访102岁老红军王承登

  ■本报特约记者 兰善喜

  王承登,江西省兴国县人,1914年出生,1930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从江西于都出发,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任红1方面军3军团4师12团通信班长。

  胡日旺,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赣州瑞金干部学院特聘教授,从事中央苏区历史研究30多年,先后参与40多部党史书稿编撰、编辑工作,党史专家。

  这是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红军长征,在天上每天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艰难险阻说不尽的情况下,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只脚板,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中央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4公里,在共计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重大战役,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共经历重要战役达600余次!这是一组催人深思的数字:从赣南到陕北,出发时的18万余名指战员到最后只剩下3万多人,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至4名红军将士献出宝贵生命!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队伍一直保持着前进的方向,又是什么鼓舞着这群年轻人勇往直前?

  历史静默无言,而信念之光不灭;数字寂寂无声,而丰碑巍然屹立。

  102岁的王承登老人是走完长征的3万名勇士中的一员。参加长征时,他刚20岁,循着他的回忆,我们去探寻80年前那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

  记者:长征,在不少人眼里,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年,您是怎么选择当红军走上长征路的?

  王承登:那时日子过得苦,租地主一亩田,收了10担谷子,要交7担给地主。1930年,村子里有一个姓康的青年参加了红军,回来过年时告诉我:“只有参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好日子过。”于是,我跟着他来到吉安县城,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主力在赣南于都河旁集结迈开长征第一步,我也随着部队开始了长征。当时,我们谁也不知道要去哪里,要走多久,但知道跟着队伍走,不会有错!抗日,不会有错!只有走下去,父老乡亲才会都过上好日子。

  胡日旺:赣南是江西开展革命最早的地方之一,1929年3月就成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在当地开展的土地革命,让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当年24万人口的瑞金,有11万人参加了红军,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兴国23万人口中有8万多人参军参战,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2038名,相当于每一公里的长征路上,都有一名兴国儿女化作的生命路标。而这个路标通向的是革命的胜利、通向的是民族的解放。

  记者:有句俗语——“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艰苦壮烈空前绝后。每一名用铁脚板量完长征路的勇士,都是九死一生,都有传奇般的经历。长征中,哪些事情让您最难忘?

  王承登:长征出发时,我20岁,是机枪手。我所属的红三军团是傍晚从于都出发的,通过浮桥渡过于都河。那天白天,我们还像往常一样帮老乡打扫卫生,给水缸挑满水,割捆草到牛棚。下午开拔时,老乡舍不得我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流着泪把煮熟的鸡蛋、炒好的花生和豆子往我们身上塞。过河时已是晚上,天很黑,还下着小雨,沿途的老百姓都点起油灯、火把相送。

  后面的路越来越难,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缺粮少弹,山高水险,所有的困难都一起压了过来。我至今记得湘江边的枪声,下雨一样,似乎就没有停的时候。两边都是敌人的碉堡,天上敌机不间断轰炸。我们只能天不亮就起来,躲到山里去。付出3万官兵牺牲的代价,我们才突破湘江防线。然而,敌人仍紧追不舍。我们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当时,我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在我身边,一个个战友倒下了,我也负了伤。很幸运,最终我们摆脱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

  攻打腊子口那一仗打得更苦,敌人的子弹从四面八方袭来,而通道只有3、4米宽,有人说这是飞鸟也过不去的险关。我们几乎把手里所有的手榴弹都扔出去了。武器质量本来就差,加上受潮,扔出去五个手榴弹,只有两个是爆炸的。翻过腊子口,我一脚踩下去,踏到的不是山石,而是手榴弹堆成的“小槛”,都是没有爆炸的哑弹,足足半米厚……

  等到达陕北时,我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出发时8.6万人只剩下6000人了。当时的大队长陈赓回忆说,他骑着马在前面走都不敢回头看,因为一看就把整个大队看完了!而我至今仍不时会想起那段日子,想起牺牲的战友。

  胡日旺: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1981年携家人专程到长征路上考察。“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参观大渡河后他在《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中写道,“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之汹涌翻腾的旋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而红军将士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仍然在不断地解决前进中的难题,其艰难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去,仍然需要“翻山越岭”“突破封锁线”,仍然需要坚守我们的信仰。

  记者:单衣爬雪山,绝粮过草地,红军一无所有,却能创造人间奇迹,凭的是什么?一路上,战斗频繁,天天要过“鬼门关”,您和战友们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王承登:靠硬骨头,靠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过草地时,大家都饿着肚子走路,极度虚弱。当时我们的战斗口号是“走出草地就是胜利”。只要一宿营,大家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找吃的,挖野菜、捉鱼虾、拣死牛死马的骨头砸来煮水喝,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说吃的是“山珍海味”。我有个赣南老乡叫郑金煜,刚17岁,因病重行走困难,却把领导留给他的马让给了病轻的同志,说能保住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临终前,他说,坚信革命会胜利,托战友告诉他的家人,他是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

  胡日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是长征胜利的关键。长征,是一次极其艰苦的特殊磨砺,其极具魅力和辉煌的一面就是革命英雄主义。可以说长征既是艰难的跋涉,更是英雄的交响;既是战斗的征程,更是精神的丰碑。当年参加长征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以英勇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就是要继承他们为振兴中华和实现人类最美好理想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实现梦想的征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前面路上的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我们必须前进!这是历史责任,更是时代使命!正如习主席所说:“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