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军“深海120”能对接救援中国所有型号潜艇

2016年10月13日 1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潜水员为深潜救生艇扎系平衡缆。谭浩/摄

  在今年9月举行的G20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期间决定,中方将应美方邀请派员赴美参加潜艇救援领域双边研讨会。

  中国海军在“环太平洋-2016”联合军演援潜救生课目演练中的出色表现是促使美方发出这一邀请的重要原因。演练中,来自北海舰队某海上防险救生支队的长岛船搭载LR7型深潜救生艇精确搜索到美方布设于海底凹处的模拟潜艇平台,并迅速完成水下对接,赢得参演各国海军的广泛赞誉。

  在联演中声名远扬的北海舰队某海上防险救生支队是全军唯一的海上防险救生支队,担负着近海及中远海快速搜救、大深度援潜救生、国家海上和陆上水域应急救援任务。

  虽然组建不到5年,但这支防救劲旅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号——“深海120”。

  能够对中国海军现役所有型号潜艇实施对接救援

  潜艇堪称现代武器装备中的撒手锏,从诞生那一刻起,援潜救生就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作为潜艇大国,中国探索援潜救生的脚步从未停止。

  2008年年底,中国海军某新型深潜救生艇列装北海舰队某支队,可潜至水下50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潜救生艇之一。

  今年9月初,在一次以援救失事潜艇为背景的演练中,这艘具有科幻外型的深潜救生艇向参观者展示出了强大的援潜救生能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长岛船上看到,吊放入水后,深潜救生艇凭借6个螺旋桨组成的推进系统迅速调整姿态,在短短几秒钟内下潜,像一头灵活的海豚。

  据深潜救生艇中队中队长朱昱晟介绍,入水之后,深潜救生艇将利用侧扫声呐、图像声呐判定目标方位,快速接近,并与“失事潜艇”进行对接。在“环太平洋-2016”联合军演中,正是他和队友操纵深潜救生艇出色完成援潜救生课目,为中国海军赢得赞誉。

  在中队,深潜救生艇被形象地称为蓝鲸守护神。“它一次可援救18名艇员,也可为潜艇输送食品、氧气。”朱昱晟说,“它的列装使中国海军水下救援能力大幅提升。”

  朱昱晟告诉记者,深潜救生艇平时不是单独驻泊在码头,而是停放在母船长岛船上。据该防救支队政委刘长敏介绍,长岛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新型综合援潜救生船,具有装备系统先进、综合救援能力强的特点。

  “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援潜救生船之一。”在长岛船的会议室里,刘长敏告诉记者。据了解,长岛船采用全电力推动系统,能够非常精准地控制航速。同时,先进的动力供应系统使得长岛船无需抛锚即可精确定位在海上某一点,为援潜救生提供便利条件。

  “传统抛锚作业时间长、并且只能在100米以内水深进行,锚缆还可能对失事潜艇造成潜在威胁。”刘长敏解释说,“而长岛船的自动定位功能时间短、不受水深限制,大大提升了援潜救生效率、安全性,扩大了援救范围。”

  长岛船和深潜救生艇的“黄金组合”,意味着中国海军能够在需要时迅速抵达目标海域,对失事潜艇展开迅速、高效、科学的救援。

  此外,该支队还组建了一支上天能跳伞、入海能潜水、战场能救护的海上航空救生分队,保证了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拓展了援潜救生的能力和范围。

  “近年来,支队先后在全海域完成了对海军所有型号潜艇对接救援演练,具备了对海军所有型号潜艇极限深度实艇对接救援的能力。”刘长敏说。

  全时全域遂行应急救援任务

  除了援潜救生,这支防险救生支队还担负着近海及中远海快速搜救、国家海上和陆上水域应急救援任务,是我国8支应急救援“国家队”之一。

  “防险救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时即战时。”在支队长刘杰看来,防险救生争夺的是分秒,救援的是生命,伴随的是高危。“防救部队要时刻保持‘箭在弦上’,救援任务一来就是急难险重,没有‘拉弓搭箭’的时间,部队要始终处在‘上膛’状态,必须一触即发。”

  2012年11月,支队应急搜救队奉命千里奔赴青海搜救失踪的地质队员。救援分队紧急出动,转乘民航班机、火车、汽车,翻越昆仑山,横跨可可西里无人区,长途跋涉近4000公里,仅用78个小时便赶到了海拔4862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失踪现场。

  “这是我们支队第一次到高原执行救援任务。”参加搜救的潜水员李威告诉记者。在气温低至零下13摄氏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40%的雪域高原,大部分搜救队员都出现了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全身无力等高原反应。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潜水员们还是决定下水。“水下温度接近零摄氏度,刺骨的寒冷更加剧了高原反应。”李威说,“平时我们在平原上能够连续潜水两小时,在这里只能下潜5分钟。”

  李威记得,一出水他头盔上的单向阀就被冻住了。在严寒和高原反应的双重考验下,队员们仍然在能见度只有30厘米的水下仔细搜索,直到耗尽体力才在岸上队员的帮助下出水。

  最终,搜救分队采取水下搜寻、定点破冰、冰面打捞等方式,成功将失踪的藏族地质队员完玛东智的遗体从冰层下捞起。

  据刘杰介绍,该支队不仅担负军内、地方战备救援任务,而且在国际舞台的援救任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4年12月,正在印度洋执行护航任务的该支队长兴岛船接到为马尔代夫马累市紧急输送淡水任务。长兴岛船全速航行50多个小时后抵达马累港,一次性完成600余吨供水作业,并连续一周每天为马累市生产淡化水70余吨。

  来自中国海军的“远水”有效缓解了马尔代夫人民的燃眉之“渴”,中国海军的这一举动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迎新年贺词中也特意为此次援助任务点赞。

  “支队不仅担负着全域救援的使命,也日益成为我军履行国际人道主义和开展军事外交活动的重要展示窗口。”支队政委刘长敏告诉记者。

  “敢下头水,以命换命”

  与其他行业相比,防险救生工作的专业性、高危性、应急性特征尤为明显,因此被称为勇敢者的事业,而潜水员岗位则集中体现了防救工作的风险。

  “高压、低温、黑暗、孤独。”27岁的潜水员张恒银这样描述水下的环境。他介绍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潜水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过人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敢下头水,以命换命”。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防救支队虽然组建不久,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955年。其中,张恒银所在的机动救捞中队组建于1958年,先后执行过探摸“跃进号”、寻找中山舰、打捞“阿波丸”、救援“大舜号”等多项重大任务,于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救捞中队”荣誉称号。

  张恒银所说的“敢下头水,以命换命”,就是这支英雄救捞中队“共产党员下头水”“关键时刻以命换命”等优良作风的传承。

  2015年1月6日,张恒银和3名战友在南海某海域创造了330.2米饱和潜水全国纪录。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他们要在几十个大气压下的舱室里生活十几天,出现任何意外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头晕、恶心、关节疼,说话声音都变了,只能用纸笔沟通。”张恒银回忆,十几天里,他被高压神经综合征折磨得痛苦不堪,体重减了10斤。但就是这样艰巨的任务,潜水员们都纷纷报名抢着上。“我是竞争上岗的!”他笑着说。

  对这名身经百战的潜水员来说,险情就是命令。2015年6月2日,正在休假的张恒银忽然接到紧急召回电话。归队后,在奔赴机场的途中,他才得知“东方之星”客轮发生翻沉事故,400多名群众倒扣江底,生死未卜。

  到达失事现场后,张恒银要求第一个下水。“平静的江面之下,暗流涌动,越往下冲击越大,流速接近4节,能见度约为10厘米。”他回忆说。

  他沿着船体一点点往下搜寻。由于船体窗户狭小,他决定卸下背上的供气瓶,仅靠与岸上相连的供气管提供氧气。“这也意味着,一旦供气管被玻璃割破,潜水员将没有备份氧气应急。”支队政委刘长敏解释说。

  就是在这种复杂而危险的环境下,张恒银先后打捞出两名遇难者遗体,也为后续搜救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刘长敏告诉记者,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敢于牺牲的血性担当,支队潜水员上高原、入深海,完成了多项急难险重的救捞任务,刷新了救生领域多项全国纪录、亚洲纪录甚至世界纪录。

  “防险救生,平时即战时,我们随时准备迎接下一场战斗。”他说。(记者 王达 通讯员 于超 谭浩)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