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8旬老兵互联网证军魂:他是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2)

2017年07月18日 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和大多数长辈一样,尹吉先也喜欢和年轻人讨论信仰和价值观,比如“相信共产主义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尹吉先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给地主打短工的生活,一家人吃不饱饭,差点把小女儿拿去换粮食;还回忆了自己一次偷吃家里的白薯干差点把自己噎死。“1949年志愿申请参加共产党。我在党的宣誓大会上说:我信仰共产主义,遵守党纲、党章,誓死为共产主义、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从此我工作积极,作战勇敢,时刻想着我是个共产党员,感觉光荣。”最后他写道:“现在的青年人,生活在没有战争的有吃有穿的和平的环境里,就无法体验我们这代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算是比较客气的,有时碰上“气人”的问题,他的语气会重得多。

  树大招风。“老兵尹吉先”的“爆红”引来了许多质疑者,有人觉得一个80多岁的老人还在网上看帖、答题,动辄码上一两千字,难以置信,提问“老兵尹吉先到底是不是营销号?”尹吉先随即晒出了自己的预备役军官证、1949年解放上海的照片,还有1959年离开军队前的戎装照。

  其他提出针对尹吉先的问题、言辞激烈的也不乏其人,但尹吉先并不因此后悔“触网”。

  被问到“目前为止,你做过最让自己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时,尹吉先这样写道:

  “我上过三年学,15岁当兵在前线作战13年没有死,到邮局押运邮件,在火车上30年。我79岁学习汉语拼音,能在电脑上打出我的一生的主要经历。感觉自豪。”

  

  有人觉得,以尹吉先“老兵”的身份,讲述的历史未必真实可信。

  事实上,尹吉先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帆风顺的人生,他的人生伴随着新中国的探索之路,一路坎坷,风雨而行。

  1958年,回到国内的尹吉先,被派去就读位于张家口的“速成中学”。在入学之前,他回了一趟老家,亲见了农村“大跃进”中的种种怪象。尹吉先想:我当兵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吃饱饭、求解放。现在这样,肯定不对。回到速成中学,尹吉先在班会上坦率地讲出了他的见闻,“怎么听到我就怎么说”,书记员让他在发言记录上签字时,他一点都没有犹豫。

  然而当尹吉先再看到这份材料时,是在批斗自己的大字报上。“铁证如山”,他被定性为右派。但尹吉先心里不服气,他相信自己没做错。

  尹吉先背着“右派”的名声转业到了北京邮电局,这一选择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轻松。在火车上押运邮电局邮件,晕车加上劳累让尹吉先吃什么、吐什么,整个人枯瘦下去。

  在那样艰难的年月里,尹吉先的老伴先后为他产下了五个儿子,让人说不清这是命运补偿给他的旺盛香火,还是与生活窘迫的他开了一个严酷的玩笑。很长一段时间里,尹吉先老两口带着五个儿子,住在邮政局的一处营业厅里,四十平方米,七口人。每一个儿子结婚,尹吉先就从这四十平方米里分出一小方,打上隔断,权作小两口的新房。等到四十平方米全部给儿子们分完了,尹吉先就在屋外又搭了一个三平方米的小棚子,和老伴两个人,一住又是许多年。

  1990年,尹吉先退休了。老伴没有工作,尹吉先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让他们安享晚年。年届六旬的尹吉先只能选择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做起了焊工。上百公斤重的炉箅子,尹吉先负责焊接,另有两个工友搬运。工作很累,但古道热肠的他更见不得别人受累。一个负责搬运的工友累了,尹吉先便去搭把手,却在放置炉箅子时一个失误,上百公斤的炉箅子直砸在尹吉先的右手食指上,那历经枪林弹雨依旧忠于职守的手指,在生活的重压下应声而断。直到今天,尹吉先每一次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候,那残缺一节而尤为不便的右手食指,都仿佛在提醒着他往日的艰难。

  今天,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与国家政策的落实,尹吉先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了。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是“苦尽甘来”:在那样的过往岁月面前,这简单的四个字也显得有些轻佻了。

  即便如此,尹吉先对党、国家和政府的拥护依旧坚定而热烈。

  他从不讳言新中国成立后所吃过的苦,他的讲述如行将冻结的河流般缓慢而凝重,更甚于讲述战场上的生离死别。但他也说,那些年虽苦,但新中国成立之前要比这苦得多。

  “要分主流和支流,国家发展的方向是好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我都支持,都拥护。”

  在历史的激流中,尹吉先始终坚守着,睁大了双眼,以真诚与勇气去体验、观察、记录、讲述,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997年,尹吉先搬进了大儿子的房子。终于安定下来的他,与生活中的逼仄劳碌挥手作别。

  这一年,后来被许多人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网易、搜狐、新浪的前身都在这一年创立,“廉价”的“163拨号上网”让互联网第一次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掀动时代的汹涌波涛,与当时的尹吉先却并无交集。那个粗陋却又新锐的因特奈特,和这个退休的老兵,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

  交集发生在2009年。那一年,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领下,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彼时的互联网,已经是一个复杂纷纭程度不下于现实的全新天地,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社交网站……一切日新月异,一切闻所未闻,对于尹吉先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在这方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尹吉先却发现了一些他熟悉的片段——熟悉,似乎又很陌生。

  那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的时代。海量的文献和图文资料从纸张、胶片化身为电子数据,借由网络飞速传播;而与此同时,口耳相传的稗官野史,茶余饭后的花边谈资,也一并乘上了电子化的快车,驰骋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

  尹吉先看到的,正是一段段对他亲历的战争岁月的“别样讲述”、与他的记忆大相径庭的“历史真相”,还有文章下面一个个“原来如此”“大开眼界”的回复。

  不知道是什么人,对战争和历史夸夸其谈,信口开出一条滔滔大河,捏造、诋毁、抹黑……不着边际的言论却引来许多追捧和点赞。但曾亲身置于那段历史中的尹吉先,却只能哑巴似地看着,什么也说不出,更谈不上反驳——他甚至连如何在网上回复,都不是很清楚。

  如果这些人口中的是“真实”,那尹吉先经历的炮火中的岁月是什么?他那些不再熠熠生辉的军功章是什么?那些闻过的硝烟、洒出的热血、回不来的战友……又是什么?

  如果真相沉默,喧闹的谎言就会慢慢变成真相。尹吉先坐不住了。

  79岁时,尹吉先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和打字,迈出了在网上发出声音的第一步。

  断了一节的手指,打起字来绝非灵便;年近八旬,也绝不是学习新事物的好年纪。但这外人看来颇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尹吉先却视若平常。或许对于经历过战场生死的老兵而言,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困难。

  他最早的网络“阵地”选择了新浪博客,在当时,这是最受关注的个人写作平台。尹吉先在新浪博客写下了长长短短的三百多篇文章。在文章的分类标签里,有占大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回忆录”“解放战争回忆录”的亲历文字,也有“对国际评论”“健康”这样的类别。尹吉先的文笔算不上好,有时连字面上的通顺都有问题,但他的阅历是他独一无二的财富。像《我闻到香水就想起朝鲜的烈士》,写他在朝鲜战场收殓烈士们的遗体,用香水掩盖令人难以靠近的尸臭,直白到有些粗陋的文字,却比婉转的“花活儿”更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在博客上笔耕不辍的尹吉先逐渐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网友“浮生未半”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引导下,尹吉先来到了“知乎”这块新的“阵地”。

  比起新浪博客,知乎更加年轻化;而作为一个“社区”,知乎的社交属性也更强。在这里,尹吉先接触到了更多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与年轻人直接交流碰撞的机会。

  在一群年轻账号中间,尹吉先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的知乎账号“职业经历”一栏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0字第538452号军官”,“教育经历”一栏填着“初中·战争”;“个人简历”一栏则原原本本地记录着自己从小学入学到退休的全部经历,时间精确到月,一如档案般精准。

  在这个匿名为主流、人人提防着自己的个人信息外泄的互联网上,尹吉先如此“赤膊上阵”,真的不怕“人肉”吗?尹吉先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什么都不怕。

  而与尹吉先交流的年轻网友中,客客气气者有之,“拍砖”乃至出言不逊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不太影响尹吉先与年轻人交流的兴致。他说,看到这些年轻人读书、出国留学,就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当年出生入死的意义所在,很开心。

  

  如今的尹吉先,每天上网、写东西。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看似“网虫”的背后,有着和“网虫”大异其趣的、老派而固执的纪律性。

  是的,尹吉先每天上网六小时,但是他并不“宅”。运动锻炼是他的另一大爱好:马拉松、爬山、竞走……又颇有些城市中产的趣味了。关于运动和长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除此之外,他还在“老年大学”学习视频剪辑和Photoshop。他很开心地展示着自己制作的小视频,只是很简单的配乐幻灯片,素材大多源自他已经褪色的旧照片,虽然简单,但想到这出自八旬老人之手,又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日复一日的“非典型”老年人日常中,尹吉先身上的“老派”和“新潮”、“老兵”和“网民”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而最终生成的那些文字,恐怕任谁也无法无视。实际上,“浮生未半”和其他一些热心网友,正努力整理尹吉先的文章,希望能够结集出版。但在这个网红自传和鸡汤读物一本接一本面世的市场中,尹吉先回忆录的出版却显得有些艰难。“浮生未半”说,如果纸质出版物有困难,他们也可以做电子书,总之,尽力。

  拜访尹吉先的那个下午,离开时尹吉先坚持要送我到地铁站,让一位八旬老人相送我心有愧意,但他与年龄不相称的体魄和精力却让我无从拒绝。在地铁站前分手后,我回头望去,夕阳中尹吉先的身影在疲惫的下班人流中依旧突兀而挺拔,就像混凝土丛林中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

【编辑:李欢】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