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发表白皮书析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摘要)

2003年03月10日 14:10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在此间发表题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介绍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澄清人们对西藏生态环境问题的误解,增进对西藏的了解。

  白皮书全文约一万二千字,分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青藏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五个部分。这是自一九九二年以来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五个有关西藏的白皮书。

  白皮书说,国务院将青藏高原冻融区作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进行专门规划。中央政府二00一年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生态建设投资力度,西藏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把发展旅游、绿色农业等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统计表明,自一九九六年以来,中央政府仅在西藏生态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就达三点六八亿元人民币。同时,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西藏的生态环境。

  白皮书说,国家有关部门二000年公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表明,西藏的环境质量良好,大部分地区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白皮书说,西藏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全国五分之一的天然草地。西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保护天然林资源,开展植树造林,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不足百分之一上升到目前的百分之五点九三,对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藏地处高原,水土保持能力差,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近年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投资,截至二00一年底,国家在西藏已投入三千六百八十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千一百六十六平方公里。在长江上游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工程,有效地控制了西藏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

  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全区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被列入自然保护区。五十多年来,国家和西藏地方详细调查了西藏的生物资源状况,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和方案,至今西藏没有任何物种遭到灭绝,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种类不断丰富。一些消失多年的珍稀动物开始重返家园,全球约八成的黑颈鹤在西藏越冬。

  白皮书说,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主要江河湖泊多处于原生状态。

  西藏注重通过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到二00一年,农业已连续十四年获得丰收,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国家投巨资在西藏先后建设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始终注意土地开发与改善生态相结合。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十二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在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旅游业的同时,西藏也采取了积极措施防止和解决破坏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也设立了垃圾箱并有专人清运处理。

  白皮书说,修建青藏铁路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夙愿,建设论证之初就确定了“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的目标。为此,青藏铁路全线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将达十二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铁路线尽可能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设计中大量采用以桥代路的方法避免破坏草地、湿地等自然环境,施工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首次实行全线环保监理制度,确保环保目标的实现。

  白皮书说,诚然,西藏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西藏从二00一年开始实施一项大规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计划,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将投资二百二十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一百六十多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促进西藏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白皮书说,西藏拥有草地种类居中国各省、自治区之首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记者赵江涛)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介绍,西藏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天然草地八千二百零七万公顷,约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八点一一,根据中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西藏拥有草地种类居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在全国十八个草地类中,西藏就占有十七个草地类。

  西藏的草地面积虽大,但载畜能力较低。白皮书中回顾,在旧西藏时期,由于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自然灾害频繁,每逢雪灾等天灾来临,往往造成大量人畜死亡,草场超载现象并不突出。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的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草畜矛盾开始出现,保持草原生态平衡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

  白皮书说,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为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草原生态保护积极有效。为解决好人畜和草畜矛盾,西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一是重点对天然草地开展围栏和水利建设,全面提高草地的产出水平和单位面积的载畜能力;二是实施草场责任制,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划定轮牧期、轮牧区和禁牧区,加大牲畜出栏,严禁草场的超载过牧,使天然草地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建设人工草地,减轻牲畜数量增加对自然草地的压力;四是运用科学手段,采取人工和生物等技术,加大对鼠害、虫害、毒草的预防和治理,维护草地的自然生态平衡;五是为加强西藏牧区草原建设,转变游牧民生产方式,加快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从二00一年起开始在西藏实施牧区草原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这些措施既保障了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又确保了草原生态的良性发展。

  白皮书说,五十多年来,西藏没有任何物种遭灭绝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刘舒凌)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发表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五十多年来,西藏没有任何物种遭到灭绝。

  白皮书说,五十多年来,国家和西藏地方对西藏生物资源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西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规划和方案,并采取措施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白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西藏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野生植物九千六百多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三十九种。西藏现有各类脊椎动物七百九十八种,昆虫类近四千种,已有一百二十五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三分之一以上。约有六百余种高等植物、两百余种陆栖脊椎动物为青藏高原所特有。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西藏自治区已建立了森林公安执法机构,成立了武警西藏森林总队,在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组织开展以保护藏羚羊为主的“可可西里一号行动”等专项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和盗猎行为。

  中国每年投资数百万元用于西藏森林公安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二00二年还从国债投资中投入三百六十六万元专门用于打击盗猎藏羚羊重点整治工程建设,并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如今,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西藏群众的自觉行动,一度十分猖獗的盗猎藏羚羊活动已基本得到控制。

  白皮书还指出,五十多年来,西藏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种类不断丰富。国际动物研究界认为二十世纪就已经绝种的西藏马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重新发现,并且种群不断扩大。随着西藏扩大开放,一些过去没有的物种,如鲤鱼、鲫鱼、鳝鱼、泥鳅等水生动物,一些高产、优质的牛、羊、猪、鸡、鸭等家禽家畜,玉米、西瓜及各种蔬菜等高效农作物,都已从内地引进并在西藏蓬勃生长。

  白皮书说,西藏保存有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路梅)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十日发表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指出,西藏保存有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积七百一十七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二十点九一亿立方米,政府通过限额采伐、对采伐基地进行及时更新等措施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

  白皮书说,政府实行限额采伐,以严格控制森林的采伐规模,每年的商品性采伐量一直控制在十五万立方米以内。同时,对采伐基地进行及时更新,恢复森林植被。在影响长江下游生态的江达、贡觉、芒康三个县实施西藏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总面积达三点一万平方公里;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二十八个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政府还大力推行能源替代建设,营造薪炭林,推广太阳能以保护天然灌木植被。

  白皮书说,西藏自治区先后制定了《西藏自治区造林绿化规划》和《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意见》,从改善人们的周边生活环境,到建设人类活动集中的河谷地带及各主要公路沿线绿色走廊,植树造林成效显著。据统计,五十多年来,西藏人工造林七万多公顷,植树九千多万株,种植经济林木一百五十多万株。

  白皮书同时还说,西藏工程造林和生态工程项目正不断实施。拉萨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雅鲁藏布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芒康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日喀则林业治沙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

  白皮书说,西藏风沙天气明显减少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应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在此间发表的题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说,据有关部门监测,由于人工植被增加,西藏的风沙天气明显减少;目前拉萨比三十年前减少了三十二天,日喀则比三十年前减少了三十四天,泽当比三十年前减少了三十二天。

  白皮书说,西藏的风沙活动历史悠久,为有效遏制和治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国家开始在西藏实施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截至二000年,累计造林面积达一点三万多公顷;截至二00一年底,国家在西藏已投入三千六百八十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千一百六十六平方公里。

  在城市周边地区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拉萨市、日喀则市的绿化覆盖面积已达一千六百九十三点六公顷,公共绿地面积有四十七点四八公顷,建成区绿化率为百分之二十三点五。

  白皮书说,政府帮助农民改变千百年来传统的撂荒式的“白色休耕”等不利于保持水土的耕种习惯,实行粮草轮作等生物手段,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涵养能力。在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推广农田林网化,降低风沙对土壤的侵蚀。

  经过不懈努力,西藏中部农业主产区的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土壤侵蚀程度明显下降。二000年,专家测定,这一地区农业综合生态环境评价指数比十年前提高了一点五个百分点。

  这些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西藏土地沙化扩展的趋势。(完)

  白皮书说,西藏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应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在此间发表的题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说,据中国国家有关部门二000年公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西藏的环境质量保持在良好状态,大部分地区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白皮书说,据最新监测结果,西藏目前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仍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浓度介于每立方米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六十八之间。全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江河湖泊大多仍处于原生状态。

  白皮书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藏相继建立了七十多处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全区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处,自治区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十五处。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和要求,预计在二0一0年前在西藏建立二十八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根据有关部门监测,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野生动物资源储量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到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增加,约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八成。

  中国加大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应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在此间发表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说,国家加大了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

  白皮书说,统计表明,一九九六年以来,中央政府仅在西藏生态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就达三点六八亿元人民币。

  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国家开始在西藏实施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截至二000年,共投入资金三百七十多万元,积极支持西藏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

  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投资。截至二00一年底,国家在西藏已投入三千六百八十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千一百六十六平方公里,并启动了拉萨市曲水县热堆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了江孜、尼木等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同时,国家每年投资数百万元用于西藏森林公安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二00二年还从国债投资中投入三百六十六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打击盗猎藏羚羊重点整治工程建设,并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

  白皮书说,国家投巨资在西藏先后建设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始终注意土地开发与改善生态相结合。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十二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普遍提高一至三个等级。

  中国四大举措加大对西藏自然生态的研究和保护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在此间发表题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列举四大举措表明中国政府重视并加大西藏自然生态和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举措之一是设立专门机构。一九七五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一九八三年正式成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此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举措之二是加大对青藏高原的全面科学考察活动。中国科学院制定了《青藏高原一九七三——一九八0年综合科学考察规划》,于一九七二年在兰州首次召开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学术研讨会”,其后,有关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各类综合性、专题性学术会议不断召开。一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问世,仅一套《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丛书》就达三十一部四十二册,约一千七百万字。这些科研成果,为西藏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举措之三是建立和完善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规。一九八二年到一九九四年的十三年间,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颁布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地方性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等共计三十余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从内容上看,既有涉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也有涉及生态与环境保护各个领域的专项法规,基本上涵盖了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做到了有法可依。

  举措之四是加强科学规划。国务院将青藏高原冻融区作为全国八大生态建设区之一,进行专门规划。中央政府于二00一年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生态建设投资力度,西藏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把发展旅游、绿色农业等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白皮书说,西藏严格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工生产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说,西藏对工业项目择优选择,加强污染防治,严格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工生产。

  白皮书说,西藏的工业是和平解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工业企业仍然很少,工业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西藏自治区政府对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绝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马工业项目。

  为了有效防治污染,自治区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确保不因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技术改造进行工业污染治理,如拉萨皮革厂在从德国引进先进工艺设备的同时,配套引进了环保设施,拉萨重点水污染企业拉萨啤酒厂在技术改造中投入四百多万元用于污水治理,现已实现达标排放。二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进行严格整顿。按照“上大关小”的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关闭了拉萨市区的六条污染严重的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并严格禁止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工生产,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艺设备。

  青藏铁路环保投资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高纪录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青藏铁路全线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将达十二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在此间发表题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披露的。

  白皮书说,青藏铁路建设论证之初就确定了“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的目标。

  在铁路的线路选择上,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对无法避让,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路段,针对沿线野生动物的习性、迁徙规律,在不同地段布设了二十五处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在许多地段还专门架设了作为野生动物迁徙过往通道的旱桥,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如在六、七月份,为了藏羚羊顺利通过工地前往繁衍地产仔,青藏铁路有关参建单位为此停止施工四天,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撤离工地。  

  白皮书说,为了不破坏草地、湿地等自然环境,在施工中,非常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路基和施工车辆所经之处的草皮要保留下来,逐段移植,易地保存,待后覆盖到已完成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使地表植被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对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精选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种,辅以适合的播种繁育技术,尽最大努力恢复地表植被。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进行人工培植草皮试验,辅以喷播、覆膜等技术,在沱沱河长江源区,高原路基植草专项试验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白皮书说,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各车站,取暖使用以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车站的废弃物收集后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经处理达标排放,尽量用于绿化;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装袋,运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管理上适应高原特点,采取中心站的管理模式,全线设置七个中心站。每个中心站管理控制半径在八十公里左右,对行车和维修全面负责。尽量采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机械化维修,减少高原上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最大限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


 
编辑:叶晓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