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个人游并非香港经济“火车头” 多元化才是关键

2003年10月08日 09:11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对香港来说有喜有忧。自个人游在广东、北京、上海三地开禁以来,巨大的访港人潮考验着香港的承受能力,也负载着提振香港经济的厚望。

  旅游业并不能成为香港经济的火车头

  皇岗是深圳到香港的要塞之一,以往主要是货车通道。但9月初以来,皇岗关口人潮涌动,排起了长队。

  巨大的人流量是个人游开禁带来的。从7月28日起,广东省的中山、东莞、江门、佛山四个城市试办常住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签证。9月1日,北京和上海成为新一批开放个人游的城市。此前内地游客去香港只能选择跟团的方式。开闸头三天,四个试点城市就办理了3万人签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地游客就可以顺利看到维多利亚海湾。

  “通关能力已接近饱和,这边还算好的,日均9万多人,罗湖那边一天30多万人过关,情况更紧张。”皇岗边检站一位工作人员说。

  虽然香港特区政府为迎接十一“黄金周”的内地人潮制定了很多政策,增加通关口岸,加开大巴运送游客,但仍然没有畅通内地游客到香港的路径。罗湖口岸依然滞留了大批等待通关检查的游客。

  “从上午11点等到下午2点,足足三个多小时。”熊娟略带怨气地告诉《新闻周刊》。这位上海姑娘是个人游在京沪开禁后的第一批实践者,这是她第二次去香港了。在她1998年第一次随团去香港的记忆里,购物和美食是香港的亮点。

  香港城市魅力减退

  不管通关口岸的等待有多漫长,个人游对香港经济的复兴似乎是一个福音。个人游开禁之后,8月份来港游客估计达到160万人次,熙来攘往的人流让香港旅游业一洗颓风,酒店、零售业也同时受惠。

  专门零售化妆美容产品的莎莎国际在内地游客中口碑甚好。据该集团主席郭少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莎莎国际今年8月的营业额上升两成。其中内地游客人均消费500港元,比港人多出一倍。

  但认为个人游就可盘活被SARS重创的香港经济,显然有点盲目乐观。“香港经济还没有回复到九七以前的水平,个人游对香港经济的实际贡献并没有预期那么大。”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总干事陈文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旅游业在香港素有“无烟工业”的美称,也是香港传统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兴盛时期占香港GDP比重7%。但目前在香港的经济拼盘中,旅游业直接贡献大大缩水。据悉,2002年旅游收入为600多亿,按照香港一万五千亿的GDP来说,只占到4%。

  另一方面,香港的城市魅力大不如前,能从旅游业上赚取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

  虽然地处弹丸之地,也没有名动天下的自然山水,香港却曾以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色赢得东方之珠的美誉。熊娟1998年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浅水湾。这是香港的富人住宅区。在一栋栋西式豪宅间,又错落着中式的佛像和寺庙。“非常独特,也非常热闹。”熊娟回忆说。

  但5年后,熊娟趁着个人游东风,再往香港一游,却发现香港的魅力值大打折扣。“1998年在太平山顶看夜景的时候,简直觉得看到天上的街市。但这次这种惊羡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对在上海生活的熊娟来说,在金贸大厦顶端俯视夜上海,并不比香港的火树银花逊色。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香港的吸引力节节败退还有另一个旁证。近数月来,走到尖沙咀,铜锣湾或海洋公园,会发现在大批内地游客的映衬下,欧美等长线游客显得人丁稀少。香港旅游发展局出示的数据表明,7月欧美及日本等地的访港旅客数字大幅下跌。虽然香港旅游发展局告诉《新闻周刊》,SARS凶猛是海外游客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香港旅游客源结构的改变已非一朝一夕。

  据陈文鸿介绍,自九七之后,一大批海外驻港机构撤离香港,香港开始慢慢失去中西合璧的特色,向一个地区性的东方城市转变。“香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中西合璧的包容。如果要看正宗的中国特色,欧美长线游客会选择去北京和上海。”

  真正给旅游业贡献利润的,恰恰是这些长线游客。开通个人游,目前响应最热烈的只是广东等地的短线游客。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崔芝昆透露,个人游开通至9月9日,约29万人登记办理通行证,其中28万是广州人。这些短线旅客的消费能力和欲望均有限。

  虽然偶有内地游客扫货8部白金手机,或一气买下5个住宅单位的新闻见诸报端,让遭受SARS重创的香港商家喜上眉梢,但这毕竟只是香港经济大餐中的一道“甜点”。

  “自由行效应属短线泡沫。”从事汽车买卖的香港富利堡集团主席黄毅力说,个人游启动后,内地游客确实成为车行新客源,但这类游客凤毛麟角。大部分内地游客的购物目标,还是一些和衣食相关的小型物品。罗娟在罗湖关口等了三个小时,不过是为了能在莎莎国际买到20港币一瓶的正牌CD香水。

  政府“无为而治”?

  为让东方之珠重现光彩,香港旅游发展局也是煞费苦心。政府拨款10亿重塑香港“热闹健康”的形象。一系列体育盛事首先登陆香江。

  8月,国际知名足球劲旅利物浦、皇家马德里先后来港做演出赛,小巨人姚明与中国国家篮球队也随后到访。8月1日至9月30日举行的“尽享尽赏大抽奖”送出破天荒的巨额奖品,总值超过1,500万港元。“香江明珠激光汇演”和“中秋彩灯庆全城”也在“好客月”期间推出,整个香港的夜间被包装得流光溢彩。

  香港旅游发展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诸如此类的光彩工程已经安排到明年初。十一“黄金周”会有“香港国际烟花音乐汇演”,11月至1月初举行“香港缤纷冬日节”,“新春国际汇演之夜”以及“星光大道”揭幕前奏等。

  但政府的这些举措并没有得到香港民间的普遍认同。甚至有当地媒体批评政府并没有针对个人游准备很多有效的措施。

  香港旅游组织及业界的运作,是基于适应旅行团的模式建立的。个人游登陆香江后,因管理机制滞后,频频出现店铺欺客的现象。在中文大学市场系的调查中,有四成受访者认为香港店铺以不当手段经营,更有近三成认为店铺有欺诈行为。

  “其实对这些弊端,国外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旅游管理经验,但政府都没有采纳。”刘勇是香港专做外国旅客旅行团的导游。据他介绍,在很多以旅游业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都设有专门的旅游警察,以维持旅游业的健康运作。“但香港政府更致力于外在的形象工程,对旅游的管理无所作为。”

  没有甲天下的自然山水,也丧失了商品价格和品种的优势,香港用什么维持内地游客访港的热情呢?将香港经济一扫颓风寄望于个人游,实在是个人游不能承受之重。

  多元化才是振兴之道

  “个人游只是一支强心针。而向内地开放医疗,入学等服务,香港经济受益会更大。”陈文鸿一直主张将个人游拓展至服务业,他认为这才是香港经济利用内地客源的正途。

  众所周知,服务业是香港的最大本钱。香港银行、证券、房产、保险、医药等服务素质均在国际上领先,这是内地短期内无法望其项背的。

  香港资本市场一直是内地炒家觊觎已久的地方,不仅交易品种齐全,股票,期货,外汇,黄金,保险等,应有尽有,而且个人财产也受到法律严格保护。这对有相当积蓄,但在内地乏力的资本市场上无所作为的内地居民来说,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医疗也是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香港的医疗水准堪比欧美。但动一个手术动辄几十万,内地有支付能力的不乏其人,如何付款却让人头疼。虽然个人游实行后,旅客携带至港的现金已增至6000美金,但要应付大型开支仍然是杯水车薪。个人游给了国内游客更短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自由进出香港,但没有给内地资本引流到香港一个畅通的渠道。

  其实,SARS已经教会香港人,旅游业是一种抗风险能力很差的行业。单靠振兴旅游业,不能使香港经济呈现阳春之态。只有发展成熟而多元化的服务,经济风险才会真正给平均分摊。因此,对香港经济而言,热闹登场的个人游只是前奏,而9月29日低调签署的CEPA细则,涉及内地向香港开放的17个服务业。对服务业占本地经济87%的香港来说,或许才是经济复兴的福音。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陈晓 张淑琴

 
编辑:闻育旻

更多报道:中新财经
相关专题:香港经济再腾飞

  把这条新闻发短信告诉朋友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