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外贸增长潜力空间仍很大 战略调整有三取向

2005年07月21日 07:27

  中新网7月21日电 最新一期的《瞭望》刊载文章对中国的外贸战略进行了分析。

  文章分析称,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接续地,以及自身模式和结构方面的诸多可改善之处,未来中国外贸的增长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而且,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经贸大国,中国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大国责任,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0~15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沿着怎样的轨道运行,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表示,对于未来外贸战略调整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晋平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以“共赢”的观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贸易规模的增大,打破了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与贸易摩擦。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可采取加快开放市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等举措,追求共赢,将“中国威胁论”变为“中国机遇论”。

  二是着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在产业价值链中,如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那么利益分配能达到30%或更高,其带来的无形资产、国民福利,将远高于加工组装。而且一旦在国际分工中确定了高端地位,将使贸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文章称,政策导向、制度都要从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方面着眼。今后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追求出口规模的增长,而是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外贸的产业结构。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贸易大国是与经济大国相关的,贸易强国也是与经济强国相关的,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与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关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外贸升级的条件正在逐步准备中。一方面,国内的经济体制正在逐步转变,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加快,民营企业将更快地进入出口领域;另一方面,国内的产业升级也在不断推进。低端产品逐步减少,一些技术含量和加工度比较高的产品正在增加,中国在国外的销售网络也逐步在发展。

  同时,利用外资也存在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如何能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真正把具备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能够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能够避免对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国外资本引进国内,也需要对现行外资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

  三是应根据现阶段经济多元化模式对政策进行必要调整。今后的政策是逐步向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更规范的体系转变,而不是根据企业的身份,而是根据政策鼓励的内容来界定,这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完善大的政策环境:如通过对汇率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提高宏观管理水平,使外贸、利用外资能够在市场的作用下发展,并且政府能够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加以引导。

  重新考虑建立风险防范应对机制:目前的风险应对机制,防范、监管机制等仍是在过去尚未完全实行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确定的。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若国际经济一旦发生什么变化,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因此,风险的影响机制、传播过程、防范与应对的制度、手段等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需要在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重新考虑建立风险防范应对机制。

  加强海外资源供给,保障资源安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外部供给方式来解决中国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防范风险,维护安全。争取外部资源,一是可采取贸易方式,这还可以成为弥补贸易不平衡的一种手段,特别是针对一些资源型的、拥有技术设备的国家;二是“走出去”,通过参与一些重要资源的开发使双方受益,对方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市场,中国能够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供给渠道;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或是区域内的多方位的对外合作,营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和区域内的安全环境,有利于资源供给通道的安全。(袁元)

更多瞭望周刊新闻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