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高科技作弊器热销折射“高考大过天”弊端

2006年06月02日 09:48

  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书写显示隐形文字的“作弊笔”、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以及今年出现的“OO型考试作弊器”。虽然产品不断更新,但骗子的行骗手法却一直“老套”,只不过因此上当的人也未见减少。是什么原因让受过12年正规教育的学生,甚至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在媒体反复曝光之后,仍然冒着违法的风险“宁撞南墙不回头”?有经济学家指出:考试作弊表面上看是为了分数,其实分数背后更多的是现实利益。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考试就是一场竞技,它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考试和作弊就像是孪生兄弟,只要有考试存在,就有作弊。更何况这些考试涉及到考生的重大利益——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关系到考生将来的工作、收入及社会地位,而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是水平考试,但多年来也和考生的学位、就业息息相关——在利益驱动下,不可避免地会有人铤而走险,破坏竞争规则。不能否认的是,隐型耳机之类作弊器在流通的开始确实令一部分考生侥幸通关。这,导致更多人不断冒着受骗上当、违法乱纪的风险,去追求那万分之一的希望。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相关部门想出了种种办法:手机屏蔽仪、金属探测器……各种高科技手段被纷纷采用。本来应该证明学识、才能的高考考场,却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许多人性的弱点。难怪有人发出了“考场即囚房”的哀叹。

  有人形容目前的素质教育处于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博弈”当中:升学率才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惟一量化指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文凭的贬值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考试作弊。试想如果就业单位连门卫都要本科生,怎么能让那些失去教育机会的人不铤而走险?有需求才有市场,销售考试作弊器的泛滥正说明作弊现象的愈演愈烈。面对屡禁不止的窘境,我们也许该好好反思一下“高考大过天”的现象,直面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难题。

  来源:市场报;作者:王立嘉

 
编辑:张磊】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