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 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后世博”时代 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发展转型

2010年07月27日 14:03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落幕之后,上海将迎来“后世博”时代,同时也将拉开“十二五”建设的序幕。

  上海,如何借鉴世博会带来的世界各国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推动未来5年环保工作的全面开展?

  上海市环保局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徐展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将对世博会汇聚、展示的全球先进环保低碳理念和实践案例进行认真解读,并会将世博会环保低碳理念有机融入到环保“十二五”规划中。

  据介绍,上海市环保“十二五”规划目前处于修改阶段,但基本框架已显雏形,低碳环保理念写到规划之中,已经明确要推动城市向低碳化转型发展。

  继续加大减排力度,新增两个约束性指标

  为举办世博会,上海连续实施了4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一批环境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上海环保“十二五”规划中,将继续提出加大减排力度。

  徐展国告诉记者,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在“十二五”期间,除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约束性指标外,国家将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两个约束性指标。而上海除了这几个约束性指标之外,还将自我加压,准备再增加总磷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两个指标。

  “这两个新增的约束性指标是根据上海自身的环境特点来做的。”徐展国说,总磷涉及到水体的富营养化,在“十二五”期间,上海要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总量控制将在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增加氨氮并兼顾总氮和总磷。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上海在“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指标从二氧化硫拓展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加强颗粒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以此来减缓臭氧、灰霾和酸雨等复合型污染问题。徐展国说,上海将根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和分担率,加强对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控制。

  持续加强全过程污染控制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围绕“创新、转型、发展”大局,以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削减总量、提高质量、防范风险、优化发展”为着力点,持续加强全过程污染控制,促进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

  “削减总量,提高质量,这与上海当前的污染形势有关。目前,上海的污染减排主要依靠工程措施,特别是减排设施布局基本形成,进一步减排的空间不大。如果不转变当前的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不提高发展的质量,将对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压力。”徐展国说。

  在防范风险方面,上海将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上。徐国展介绍说,上海市人大在去年修改通过了《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世博和今后上海城市发展提供饮用水安全保障。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改变目前饮用水取水主要以黄浦江为主、长江取水为辅的局面,要以长江作为主要饮用水源,并在长江口靠近崇明岛和长兴岛的青草沙建立一个水源取水地。为确保饮用水安全,上海还将开展两项工作,一是要把小的水源地归并到大的水源地,减少分散性取水;二是对取水口周围3~5公里范围内的风险源做一个调查。

  要推动整个城市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就需要优化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优化发展将成为上海转型无法避开的问题。

  徐展国告诉记者,上海将根据产业定位和用地需求,确定104个工业区,区外的工业企业都要向这104个工业区集中。

  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在世博申办成功之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上海有52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专门用于服务中心城区的竹园和白龙港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规模达到了200万吨。整座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在后世博时代,我们还要继续建设污水处理厂。”徐展国说,随着上海城市不断扩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需要不断建设污水处理厂。现在的一些污水处理厂,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就需要进行扩建,才能满足需求。此外,在“十二五”期间,还要从质量上把关,一是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要提高,二是污泥要做到无害化处理。

  在垃圾处理方面,上海将继续建设垃圾处理场,提升城市的垃圾处理水平。

  推动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低碳和绿色是上海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而通过对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方面最新理念的展示,以及对低碳和绿色理念的弘扬,将推动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徐展国表示,上海在编制环保“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把世博会的低碳、绿色理念完全贯穿进来,这一点体现在环保“十二五”规划所明确的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中,那就是要推动城市向低碳化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低碳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 (原二军 蔡新华 李飞)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