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应完善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观察: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应完善什么

2010年07月27日 14: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环境保护压力剧增的矛盾凸显期。因此,环境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既要体现优化经济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又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划相衔接;既要承接“十一五”、着力“十二五”,又要适当考虑“十三五”。为提高“十二五”环保规划针对性、科学性和执行力,笔者建议建立6个机制:

  环境现状的评估机制。各地在编制规划前首先要对本地“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说清本辖区环境质量现状、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现状、环境总量和容量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十二五”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压力,确定课题研究任务与要求。

  总量控制的扩项机制。“十二五”期间,实施全面质量考核的条件尚不具备,应逐步采取以总量控制为主,切入质量控制的模式,总量控制因子选择、路线设计应与当地环境特征因子、主要问题相吻合;在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实施总量、质量双重控制,为在“十三五”后期逐步探索质量控制考核创造条件。目前,将化学需氧量与氨氮两项水污染指标,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污染控制指标作为“十二五”约束性指标的基础储备基本成熟;在大气污染方面还要兼顾二氧化碳、汞等全球性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重视挥发性有机物、氨、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开展碳排放源调查工作,建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制度,纳入环境统计体系;要从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走重点行业加重点区域的控制技术路线,形成以防治火电行业排放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和以防治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

  污染减排的拓展机制。各地应列出具有减排潜力的重点减排行业,建立单位产品或工业增加值的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统计、分析、评价制度,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倒逼机制由末端逐步向中端和前段延伸;启动县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增加脱氮除磷功能,把管网、污泥、再生水利用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系统内容;在脱硫同时把脱硫石膏等问题一并解决,对于未解决污泥、脱硫石膏处理的单位扣减其减排量;依法按照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要求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区,实行持证排污。

  专项规划的协调机制。环境保护规划不是环保部门的规划,而是代表地方政府确定的本辖区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总体规划。为此,各地在编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时要主动与当地发改、经济、建设、国土、水务、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沟通,将其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项目纳入环保专项规划,防止规划脱节和疏漏。围绕国家“十二五”环保投资重点领域、“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新增指标情况以及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力争将更多规划项目纳入国家、地方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划。本着早期介入、整体一致的原则,针对土地利用、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规划,开展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预防、减轻不良环境影响。为提高环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应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实地调研、网上意见征集、专家座谈等形式,听取公众对“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规划项目的筛选机制。一要关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主要内容有截污工程、企业搬迁、排污口取缔等方面;二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项目,主要内容有清洁生产、中水回用等方面;三要关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内容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垃圾处理场建设等方面;四要关注环保能力建设项目,主要内容有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等方面。此外,还要关注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重点村庄环境整治项目等。减排工程项目确定后,要明确投资计划,提出污染物减排政策保障措施。

  规划执行的保障机制。各地应研究出台推动规划落实的刚性约束制度,将其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议政的环保规划监督体系;将环保规划执行情况纳入政府效能监察范围,建立常态化问责机制;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时,规划环评编制机关应及时跟进,开展跟踪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周佩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环保局)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