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煤必化”须予遏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逢煤必化”须予遏制

2010年08月18日 17:35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已经成为石油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我国富煤、缺油、少气,把煤化工技术嫁接到石油化工,发展一些新型煤化工项目,适应了我国的资源特点。

  2009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石化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强调:“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重点抓好现有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5类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

  以煤或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再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的生产工艺技术,可有效缓解我国石脑油的不足和低碳烯烃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已掌握甲醇制烯烃(MTO)的核心技术,乙烯和丙烯的比例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现在各地大有看好甲醇制烯烃,抢势快上之势,建议稳健决策,在首套工业示范装置运行成功并经鉴定通过后再作决策为宜。国内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推广的技术条件。

  根据资料,甲醇的价格是技术经济的关键。根据MTO项目规模的不同,甲醇的完全成本占MTO完全制造成本的70%-85%。为降低甲醇的成本,要使甲醇装置大型化(100万吨/年以上)。煤价上涨,煤基甲醇的成本相应增加。煤基烯烃的成本与石油基烯烃的成本相比能否有竞争力,值得高度关注。另外甲醇制烯烃的煤烃比为6.1∶1,用6吨多煤换1吨低碳烯烃的代价是否划算,需对煤价、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应对油价、煤价、甲醇价格的长期走势进行前瞻性的分析预测。

  另外,国外部分地区采用廉价乙烷和丙烷作为乙烯裂解原料,特别是中东乙烷原料一直采用沙特乙烷定价机制,到目前为止价格一直保持在37美元/吨左右,国际油价波动对其原料成本影响较小。

  近几年来,中东石化产能急剧增长。和中东地区廉价的乙烷裂解制乙烯为主相比,我国的石脑油裂解生产乙烯甚至未来的煤制烯烃的生产成本可能都将高于中东地区的水平。如果大量进口,我国煤制烯烃产品很难与之竞争。因此,发展煤制烯烃产业还必须关注国外进口廉价乙烯产品带来的冲击。

  如果不能实现煤制烯烃产业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会导致资源和资金浪费,对地区生态环境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近几年来,煤化工发展出现的一些情况值得关注:

  煤化工是规模效益非常明显的产业。一些在建或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多数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规模。一些企业往往受资金、技术等某些条件的制约采取将规划做大,分期实施的方式,化整为零、以小堆大,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顺利通过审查,而且可圈占更多的资源,但并不能体现出规模效益。

  煤化工是高耗水行业。发展要量水而行,以不与农、民、生态争水为前提,严格控制在缺水地区建设煤气化或煤液化项目。但一些产煤省区为了发展经济,以资源为手段,不顾及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举招商引资,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开发区内引进多个结构雷同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在许多严重缺水地区布置了多个大型煤化工项目。有关水利部门已警言,在黄河中段建设超越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重化工业,很可能引发工业、农业、生态间的“争水大战”,并对黄河下游省份取水构成严重威胁。

  不少地区以建设煤化工项目为名,行圈占和攫取资源之实,大量夺取煤炭资源,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产业快速发展。不少地区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煤资源就已被瓜分殆尽。

  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全国约有近20个省、区规划,把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寄希望于煤化工的GDP。至今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在建或规划中的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项目?总投资是多少?产品的产需平衡如何?煤化工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匹配?以上种种恐怕是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建议暂停审批及开工新项目,对已审批的项目要组织复查。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尽快遏制煤制烯烃及其他煤化工产业无序过热的发展势头。努力纠正各种招商引资中的违规行为。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积极支持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煤化工的投资结构,做市场的健康力量。

  (节选自《对我国煤基能源化工品发展的一些思考》,作者潘连生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标题为编者所加。)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