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障化工安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谁来保障化工安全?

2010年08月18日 17:43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京爆炸事故现场

  还有三天就要告别酷热的7月,家住南京迈皋桥、燕子矶等地的居民突然被一阵轰鸣声惊醒。在原南京塑料四厂旧址拆迁工地,野蛮施工导致埋藏多年的危险化工品管道被切断,易燃的化工原料丙烯液体泄漏后迅速爆炸,酿成近年来国内最大的化工惨剧之一——南京“7·28”丙烯管道爆炸事故。

  今年夏季洪水来临后,7000多只化工桶从松花江上游的两家化工厂顺流而下,时刻威胁着沿江居民的饮水安全。而在海港城市大连,不断蔓延的油污成为爆炸之后真正考验环保的难题。面对频发的化工事故,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化工安全到底怎么了?

  布局不合理造成化工“围城”

  近年来,地方产业升级使国际重化工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浪潮进一步提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天津等地,不是纷纷引进大型重化工项目,就是出台规划试图在当地建设重化工产业基地。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重化工产业的升级,无疑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然而,重化工企业的污染问题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也随之一同转移进来。在短短不到一个月里,四起特大化工安全事故震惊国内外。事故不仅产生了重大化学污染,更严重威胁到市民的安全和健康。尤其很多化工企业都位于公共水源附近、居民生活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一旦发生意外和破坏,不仅生命、健康代价十分高昂,还会造成极大的恐慌。

  早在2005年,吉林石化爆炸引发松花江水污染之后,哈尔滨全城停水数日,就引发了一轮对化工布局的质疑。2006年中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的结果显示,总投资约1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全国2.1万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达1.3万多家。

  如何破解化工“围城”

  不可否认,中国的化工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风险,已经出现了重化工产业转移与安全防范机制脱节的现象。这种布局的不合理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如迅猛的城市化进程,让原来的郊区变成了市区。一些地方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这些地处城市中心的“定时炸弹”搬迁到安全地带。如南京塑料四厂已经实行搬迁,但粗放式的拆迁还是酿成了事故的发生。这暴露了问题的另一面,即当前对化工企业安全监管的漏洞以及企业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

  从城市公共安全来讲,化工企业、化工管道明显是应当被严格限制和隔离的物件,其布局规划一旦出现意外和破坏,可能给公众和环境带来巨大伤害。一系列化工事故有的带来重大人员伤亡,有的则污染环境,引发次生灾害。对于化工“围城”的解决路径,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加强环评力度,避免化工厂在人群聚居区和城市水资源供给的要害地区,从物理距离上控制。另一个,就是促使化工企业的“抓大放小”,产业集聚。

  不言而喻,在科学安全环保的规划布局之外,唯有构筑化工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老百姓的化工安全之忧。而公众所期待的,不只是停留于个案的惩处,只有从全局和未来着眼,健全完善化工安全监管机制,才破解重化工时代公众的安全忧虑。

  (作者吴学安单位为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经济法制处)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