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重化工业 西部脆弱生态引担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过度依赖重化工业 西部脆弱生态引担忧

2010年08月24日 10:10 来源:经济观察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周年,在过去的10年里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直线上升的GDP背后,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却又让人担忧。

  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造成了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爆发,1300多条生命瞬间湮灭。当地官方通报消息称,此次事故完全为天灾,是由于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雨所致。

  然而天灾的背后,却有着许多人为的因素。

  除天然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外,当地县城无序的扩张、大面积的山体植被破坏和白龙江上游密集的水电站是这次灾难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

  这些问题早在2005年就曾被当地媒体披露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表示,在西部发生的很多生态灾难中,人祸占有很大的比例。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极大地加剧了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这是近年来环境事件递增的重要诱因。在下一个10年战略里,西部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亟须面对的问题。

  不合理的布局

  通过重化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是中国许多城市的惯用模式,而对于甘肃这样经济不发达的省份来说,对重化工业的依赖更多。

  在2006年,甘肃省出台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壮大石化支柱产业,依然是甘肃省产业布局的重点。同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化工产品价格也在节节攀升。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GDP的需求和渴望,也加快了重化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以西部甘肃的省会城市兰州为例,其西固区石化工业基地的战略布局开始浮现,大量的化工厂、肥料厂、农药厂等涌现在黄河上游。由于缺乏规划,一些化工企业甚至与民为邻。

  西固区距离兰州市政府18公里,总面积383平方公里,是兰州市西郊中心区。这里过去以农业为主。“一五”期间,国家在西固投资建设石油、化工等重点项目,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第一个大型石化工业基地。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发生爆炸的兰州石化公司2009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620亿元,名列甘肃工业百强榜首,是甘肃省的主要经济支柱。此前,该公司曾数次发生爆炸事故。

  黄河贯穿兰州而过,如果没有爆炸,不会有人想起这种布局是否合理。虽然每次事故后,从甘肃省到兰州市再到西固区都会刮起一阵整顿风,但化工高额的利润诱惑却让当地化工企业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

  一组数据显示,甘肃省有化工企业7563家,仅兰州市就有1834家化工企业,这还不包括中央级的化工企业。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西北创造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江林表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重化工业转向中西部。在中国内地的沿江、沿河地带,重化工业项目几乎星罗密布,而兰州西固的布局恰恰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从当初的规划来看是合理,不过从环境角度上的风向、河流流向来看就不合理。当时对河流保护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此外,良好的市场形态也促进了当地的化工产业布局的加快,但现在来看,这种布局并不合理”。

  安江林分析,在甘肃、宁夏这些特殊地理位置的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它们不得不依赖于过去的发展定位。而如今主政者意识到这点的不足,但在从过度重型化到轻型化转变上,由于市场需求在拉动,再加上地理位置和运输距离远的问题,举步艰难,甚至造成了越转越重的现状。

  甘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名专家坦言,由于资金的缺乏和国家对沿海城市的政策倾斜,造成过去的几十年内,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定位一直围绕着甘肃,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当地化工行业的高速进展。

  忽略环保的招商

  除对化工的依赖外,由于缺乏资金,当地对招商的渴望也十分强烈。

  福建商人肖龙(化名)是被招商到兰州的。5年前,兰州市党政代表团前往东南沿海福建进行招商,他恰好在被邀的名列之内。在经过3次考察后,他只身来到兰州西固,投下了近亿元的资金兴办企业的。

  肖龙表示,他要投产的项目是重化工业,有一定污染。但与他洽谈的当地官员却并不在意,在其三次考察期间,地方政府的官员几次许诺,只要先投资,有问题可以慢慢协商。在考察时,一位当地官员甚至还指着一块百多亩的土地称,只要来投资,这地就归他了。

  肖龙到了西部,起初一切都风调雨顺,但逐渐地,一些原有的承诺无法兑现。相关政府部门办事开始推诿,原先承诺的土地也无法到位。当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招商官员对肖龙说,是国家加强了对西部的生态保护,“风向标”突然变了,他们也很无奈。

  当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招商官员表示,关于招商,市里有硬性规定,要求每个委局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招商金额,否则将通报批评。“只要把人招来了,就算立功,至于后续有其他部门负责。”

  “我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产,手下200来号人已经开始干活,但二期工程因为土地的事情,却迟迟没有着落。”肖金珍抱怨道,自己不远千里来此投资,现在却因为土地问题不能做大做强。

  上述招商官员坦言,早期的招商条件确实诱人,但随着后来国家对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视,原先给予的政策和条件肯定会有所变化,所以一些招商项目也因此搁置,对此,他们也只能和投资者进行友好协商。

  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一名官员表示,在新一轮的西部开发中,着重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把关,有污染的化工项目已经不允许上马,毕竟化工企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且众多企业在小范围内集中时,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很大的,这对环境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压力。

  他透露,目前,甘肃已经在着手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现正考察试点和可行性。

  脆弱的西部

  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型开发模式,也存在各种深层次矛盾,长期未解。

  在7月5月至6日的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明确确立今后10年,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过去10年,作为全国能源重要输出区,“西电东送”送电能力达到6318万千瓦,“西气东输”输送天然气商品量377亿立方米,产煤69亿吨,占同期全国生产总量的36%。在一些地区还形成了一批大型水电基地、火电基地以及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基地。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说,水电开发,就是以牺牲区域资源环境为代价。在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并在长江上游每条水系的干支流形成众多高密度布列的水电站群,导致岷江、大渡河等重要水系干流已季节性、地段性断流,一些河段也因此常年干涸。此外,“西电东送”大型能源工程的利润非常微弱。

  彭真怀直言,在过去十年里,西部的生态环境从局部来说是好转,但总体还是恶化。他认为,目前国家在西部战略中依然存在激进的机制,需要有一个重新的调整。况且,目前西部地区产业同构严重。工业虽然可以加速GDP发展,但也会产生扭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要在全国的角度来反思产业布局,更多的应该倾向于西部地区资源真正的长期保持。

  云南一名政府官员坦言,水电的过度开发将催生更多的高耗能工业进行支撑配套,但由于枯水期供应问题,又会产生更多的高污染的煤电项目。

  兰州大学资环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水土保持研究设计中心主任张明泉表示,在过去十年里,西部开发的成效是有所见,但西部生态建设并没有真正的被重视,还是过分地强调经济发展,进行盲目的开发,破坏生态和自然环境,使得整体的生态趋势进一步恶化。

  张明泉认为,由于东部支持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有限,西部的发展依然还是靠自身,而这也就只能加剧了对资源的掠夺,并且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措施。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作为敦煌生态环境变化窗口的月牙泉已经下降了7米,全市的地下水位则下降了9米,此外,西湖湿地也在退化,萎缩了100万亩。”张明泉说,在西部生态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力资源,而这却又是最薄弱的。目前敦煌的部分河流已经断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土壤沙化严重,这都是由于水利工程的干预导致地表水天然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的减少,以及人为的超范围开采地下水所造成。

  敦煌位于甘肃、新疆、青海三省交汇处,有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旅游服务为主。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敦煌的耕地面积也从原来的十几万亩发展到今天的30多万亩。大量涌入的人口和大面积的开垦耕地使得敦煌大兴水利工程,以保证农业用地用水需求,为此地下水资源不堪重负,直线下降,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河流断流。闻名全国的月牙泉,则一度濒临枯竭,此外,莫高窟地区供水也出现枯竭。

  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月牙泉在1800年前(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敦煌的风景名胜,泉水水位也一直相对稳定,没有水位下降的记录,就是在严重干旱的年份,月牙泉也没有出现过萎缩。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随着敦煌盆地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超量开采地下水资源,破坏了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自然属性和动态平衡,导致月牙泉出现了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水面严重萎缩。

  张明泉表示,40年来月牙泉累计下降了9-11米,水面面积也由原来的14480平方米萎缩到了现在的5260平方米。而月牙泉一张门票要120元,每年收入4000-5000万。如果月牙泉枯竭,光这一个景点就要亏损4000-5000万元。

  张明泉指出,要想保护敦煌薄弱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有限制敦煌盆地的地下水开采,等其恢复到自然界平衡水位后,方能使用,否则敦煌的水资源生态将更为恶劣。

  “只有进行生态移民,在一些生态薄弱区进行限制开发,建立一个生态无人区。”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所主任魏后凯认为,西部的发展必须把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融合起来,否则还是一纸空谈。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起,中西部的开发一直存在个误区,即在产业调整上,过分着重发展工业,兴办了大量的工业企业,但并没有做好,反而产生了污染。一些地区在发展的经济过程中,没有恰当的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盲目的东施效颦,夸大承接东部和中部的产业转移,结果导致本地的企业缺乏竞争力和优势。在资源整合上和利用上,也没有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应用。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西北创造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安江林认为,只有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和加大发展高加工度产业,更多地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而且让一些央企能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利用太阳能、风能、沙能去替代现有的资源。他指出,当时的战略布局是适合的,如今必须改进。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布局结构,那么以后沙漠化将范围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大气污染日趋恶劣,贫穷和生态将会同时出现,这个城市将走向末路。

  7月3日,为防止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和加剧,甘肃省水土保持局在河西地区的玉门市和瓜州县分别成立了水土保持局。

  甘肃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管理科科长刘伟表示,虽然河西地区长期受风蚀严重,但由于其已经长期形成结体,不会有太大变化。而近十年来,由于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非常集中,使该地区本已脆弱的植被受到人为扰动,一旦风蚀加剧,水土流失的比例则是原来的3-5倍。

记者 陈勇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