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多晶硅“松绑” 利于大型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2011年06月17日 07:5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继去年年末三部委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时隔半年,工信部以通知形式开始启动行业准入申请,根据该《通知》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地区多晶硅企业准入公告申请,并将核实意见和企业填报材料上报。工信部将在组织专家并委托相关检测机构对申报材料复核、检查后,会同有关部委以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准入条件的多晶硅企业名单。业界普遍认为,此《通知》的发布,是我国多晶硅项目审批将要“开闸”的重要信号,同时也为国内启动光伏应用市场准备了条件。

  据了解,多晶硅产品被视为微电子和光伏产业的根基,其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早期是半导体的主要原材料,而今,则发展成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多晶硅产业在我国前几年发展迅猛,但在2009年9月末,因国务院一纸抑制产业过剩、重复建设的文件(业内俗称38号文),行业发展停滞了脚步,同时被扣上“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的帽子。

  事实上,经过1年多的市场变化,昔日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说法仍需商榷。据工信部调查显示,多晶硅生产本身并不是高污染行业,但在生产过程中若没有做好循环生产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就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据专家解读,多晶硅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四氯化硅的副产品,该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其回收成本过高,因此,将会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回收。但对于大型、正规生产企业而言,若能实现全封闭管理,则能实现零排放。

  与此同时,从海关总署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口多晶硅数量就达到2.1万吨,占国内总需求55%;而2010年,每月同比增长均在100%以上,截至去年10月,报送数量已超3万吨。而我国目前共有370家光伏企业,而多晶硅企业则只有80余家。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虽占到全世界18%的份额,但根本满足不了国内的产品需求。而因受“38号文”的影响,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停产,甚至濒临倒闭。综合影响之下,一边国内部分企业发展受阻,一边连续推高了国内多晶硅价格,最重要的则是因国内供求失衡,导致依赖进口,令国际厂商受益颇多。用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话评价国内行业局面就是,企业和投资者望着大好的市场,守着空厂房和未开箱的设备欲哭无泪,看着国外巨头赚得盆满钵满。的确,此前也有测算数据显示,受“38号文”制约,国内产业遭受的市场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而今年,多晶硅需求缺口仍在10万吨上下徘徊。

  伴随着去年底准入标准的出台以及日前准入申请的展开,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多晶硅项目将重现曙光,同时,“‘38号文”或许也将会解禁。记者从准入条件中了解到,针对新立项的多晶硅项目,要求太阳能级项目每期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项目规模要大于1000吨/年。太阳能级项目,综合能耗必须小于200千瓦时每千克。在环保方面,除水循环利用率≥95%以外,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音等方面,也必须符合相应的环保标准。据参与制订准入标准的业内人士此前向媒体透露,目前国内近50家企业中,能达到产能标准的只有25%,即使是已经备案并准备建设的项目,与准入标准比照,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

  记者发现,基于多年来国外对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上的刻意封锁,使得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硬件设备方面达不到准入条件。而企业数量上可能的受限,与市场需求量又产生了矛盾。据2010年数据显示,基于全球光伏产业急速增长,拉高了当年对多晶硅产量的需求,使得当年全球产量高达16万吨,比2009年增长52%。在产量企业排名前5中,中国最大生产商保利协鑫入围,但仅排第三,冠、亚军被德国和美国公司占据。而前5名企业产量总和却占去了全球总产量的60%。

  而从全球光伏产业来看,5月中下旬,瑞士和德国政府分别公开表示将降低国内核能发电,甚至给出了“弃核”时间表,虽然分析人士认为此说法“表态”成分高于实际操作,但也间接说明了全球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国内从“38号文”到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启动,短短一年半的变化中不难看出,这么快速的转变,已明显表现出国家整合多晶硅产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践行环保节能理念的综合调控态势。正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所言,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将进入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利于大型多晶硅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