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上海确立交通节能减排目标

2011年09月26日 15:09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海市“十二五”交通节能减排工作总体目标是: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明显降低,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交通运输能耗体系框架。这是本月初上海市政府召开的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传出的信息。

  扶持一批交通节能技改项目

  实施发展公交优先战略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节能监管框架初步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重点用能单位联合成立了上海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办公室联络员定期例会制度。

  从2008年起,上海市政府分别与国家有关部委所属在沪5家和上海市属4家交通用能大户,签订节能目标责任(推进)书。2010年研究制定《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扶持推进港区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等一批交通节能技改项目,补贴资金1607万元。

  发展公交优先战略得到深入实施,轨道运输网络逐渐成型,公交线网进一步优化,公交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建立和完善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核查制度,严格限制高能耗车辆进入营运市场。推进企业强化节能管理,如中远集运实施“经济航速”措施,增加“加船减速”或“虚拟加船减速”的航线,与未实行经济航速相比,单箱运力日油耗下降近10%,航次平均节油率达12%。

  由于航空、港口、铁路等对外交通快速发展,上海市对外交通行业能耗总量增长了约50%,但各行业作业量单耗明显下降,其中航空、水运和铁路运输行业单耗分别下降了11%、6%和33%。

  城市交通方面,全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初步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跃居世界前列。到今年年末,上海轨道交通线路为11条、运营总长度达到425公里,建成车站280座。全年轨道交通客运量19亿人次、日均521万人次,同比增长44%,最高日客运量突破75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超过32%。公共汽电车线路规模不断拓展,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的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达到1165条,每百人日均公共交通乘用次数,从2005年的68次提高到约80次。

  据测算,在一定条件下,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高1%,可实现城市交通能源消费总量下降1.5%。截至去年底,全市公交车全部达到国Ⅱ标准,63%的车辆达到国Ⅲ标准,出租车基本达到国Ⅲ以上排放标准。轨道交通则实现了“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综合能耗指标控制在5536.0~5595.0度/标准千车公里之间、节能6%的目标。

  上海市还累计投放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687辆,涉及超级电容、纯电动、电电混合、油电混合、氢燃料5种车型。

  交通节能减排促进中心成立

  实施交通节能减排领域九大工程

  “十二五”期间,国家给上海下达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碳排放强度下降19%,污染物排放继续大幅削减”的节能目标。

  交通领域是全市用能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促进中心和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研究中心日前宣告成立,上海市副市长沈骏为两大中心揭牌并讲话。市交通节能减排促进中心成立后,可接受市交通港口局等管理部门委托,依法对违法用能行为予以纠正或行政处罚。

  现阶段,上海人均能耗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城市,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为香港的数倍。在总能耗结构中,交通能耗总量约占3成比例,交通行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高于全市行业平均水平。此外,机动车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交通排放污染已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加快推进交通节能,实现交通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一种迫切要求。

  交通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上海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为此,上海市政府决定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第一召集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市发展改革委等12个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联席会,对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组织领导。

  在“十一五”上海市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基础上,上海市“十二五”交通节能减排工作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明显降低,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交通运输能耗体系框架。

  为确保“十二五”交通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实现,上海市将实施交通节能减排领域的九大工程,分别是: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示范工程、智能交通管理节能提升工程、替代燃料试点工程、交通设施节能技改工程、绿色驾驶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污染治理工程、低碳交通方式推进工程、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王静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亚芬】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