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智能电网属起步阶段 发展建设机遇挑战并存

2011年09月28日 18:47 来源:中广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联合举办的2011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今天在北京召开。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代表相聚北京,共同交流智能电网发展成果,研讨未来电网发展方向。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出席论坛开幕式时表示,智能电网方面的合作对中美两国是互惠互利的。

  所谓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区别于目前所用的电网,也被称为“电网2.0”。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目前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智能电网是把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能源电力技术相结合,并与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可以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出席论坛开幕式。他说,推动美国电力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奥巴马总统绿色能源经济转型战略的核心,而智能电网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智能电网方面的合作对中美两国是互惠互利的,这将涉及各个政府机构的携手合作。两国的企业和合作伙伴也共同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

  智能电网和目前我们使用的电网有什么不同?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中美两国应该怎样合作怎样互惠?智能电网能否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对此作出评论。

  主持人:首先还是想请您给大家通俗的做一个介绍,到底这个智能电网是怎么回事?给老百姓生活会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周大地:智能电网从技术上讲很复杂,但是一般老百姓可以理解成比现在电网更加科学,信息技术更加发达,对大家用电能够更加有好处,一方面可以节电,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电网运行更加经济,更加高效,能够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的一种电网,从老百姓来看是电网服务的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在智能电网在用户端的这方面有很多设计,比如美国有一些专家提出来智能电网可以把家里的各种电器,包括用电比较多的设备都可以进行终端信息化,能够及时提醒你拿起设备什么时候用最经济,电费在各种条件下会有什么变化,更好的实行家庭节电。另外一方面,可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联系起来,比如终端性的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也可以使你在用不了这些电的时候回馈到电网里面去,这些可以通过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可以很好的来解决。

  主持人:怎么尽快发展起我国的智能电网系统,目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智能电网目前的状况怎么样?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周大地:中国智能电网现在还是起步阶段。从供应端来看,主要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非连续的发电源,风电、太阳能更好的上网问题,也可以更好的来帮助调度电网更合理调度,提高电网的利用效率问题。这一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建立起非常强有力的信息采集的系统,信息加工的系统,使各种电网运行的信息和用户的信息以及供应方的信息能够更好的组合起来,这个建设还是需要很长时间。

  主持人: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今天智能电网国际论坛上表示说,美国智能电网发展预计将会创造超过10万个工作岗位,而智能电网方面的合作对于中美两国来讲也是互利互惠的,您怎么来看他的这种表态?

  周大地:智能电网是对现在的电子技术包括信息应用技术的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从国家角度讲,是最大的两个电力用户,电网规模也比较大,所以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很可能会创造很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及新的一些标准。共同合作有利于推动国际智能电网的发展,同时也给两国创造更好的竞争力。现在中国电网发展很快,基础设施也比较新,所以这方面美国有压力,中国也要利用这个机遇在发展电网过程之中,使电网更先进,引领国际技术和标准发展,这个也对我们来讲整个占领知识产权的高地,增加中国的产品竞争力,是一个新机遇。

  主持人:有观点就认为,智能电网建设会成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周大地:我不同意。因为智能电网仅仅是电网建设的一个部分,我们真正的经济现在还是要在产业结构,特别是在服务业,但是智能电网其中的智力投入这部分、信息很多部分、还有软件部分也是可以跟服务业挂钩,但是单靠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类技术就想把经济整个推动起来,这可能都做不到。

  智能电网作为其中的一个小的引擎,光靠智能电网很难说作为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这可能还没有这么大的高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