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德班气候大会即将收尾 诸多问题或又留待下届

2011年12月09日 0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德班气候大会举行的同时,场外的抗议示威也持续不断。环保人士手举标语高喊口号,要求各国政治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更多努力。中新社发 周锐 摄  

  中新网12月9日电(能源频道 王珊珊) 今天是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17次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的最后一天,经过十余天的讨论、争执、谣言、角力,德班大会将在今天落下帷幕。和许多人会前预期的一样,在世界经济并不景气的当下,被誉为“拯救地球最后机会”的德班气候大会暂时还没有取得更多实质性的进展。而在落幕日产生重大突破,也并不是被人看好的事情。在上届坎昆气候大会遗留下的问题,或将继续留给卡塔尔。

  态度或暧昧或强硬 发达国家表现“让人失望”

  之所以被称作是“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是因为德班气候大会举办的时间是《京都议定书》的一个重要节点——《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因此,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成为德班气候的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而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等内容也是德班气候大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从11月28日起,德班逐渐传出坏消息,加拿大在12月5日明确声明要退出京都议定书而成为众矢之的;而早已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日本、俄罗斯更是集体失语,将自己置身事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1月29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指出,发达国家作出的承诺不够积极,并且都带有附加条件,这令人感到非常失望。该机构还说,发达国家设置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本身就是“漏洞百出”。

  欧盟各国在批评加拿大、美国等国不负责任的同时,态度暧昧地表示“有条件履行《京都议定书》二期承诺”,而其条件也甚为苛刻。

  12月8日,正在南非参会的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接受微博访谈时表示,发达国家的立场的确严重打击和阻碍了德班气候大会的进程,但大多数缔约方还是希望推动这个进程的。邹骥说,以失语的美国为例,“美国是主要排放国和最发达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没有美国的参与,多边国际进程的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粉碎基础四国分裂谣言 发展中国家发立场坚定

  12月8日,在基础四国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中方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记者提问之前,率先粉碎了流传在德班大会现场中诸多谣言中的一个——基础四国正在分裂。解振华说:“事实终归是事实,谣言重复多遍,也不会成为真理。”而巴西、印度和南非的谈判代表,各自发表了其国家观点,并未与中国态度相左,更是打消了人们对基础四国“分歧严重”的忧虑。

  中方代表团在德班大会举行期间,不止一次公开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履行自己义务,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进程;承担大国责任,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督促发达国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中方的态度让包括潘基文在内的很多领导人交口称赞,但关于中国的种种中伤传闻在德班也没有停息过。

  在德班气候大会现场的邹骥说,本来中国做了很多的努力,成绩和诚意是有目共睹的,而美国在国际进程中无所作为,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西方的舆论很少去敦促美国,而关于中国、印度的谣言、“误判”确是满天飞。“这个舆论环境显然是带有偏见的,让人怀疑是受到操控的。就算是施压,也要平衡啊!”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并不看好本届德班大会。他在近日接受中新网能源频道采访时表示,他对德班从来没有乐观的预期,而开会时间也让德班大会蒙上一层先天阴影。“现在世界经济并不景气,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很多都深陷债务危机泥沼。对这些国家而言,短期目标就是拯救国内经济,根本无暇、也没有财力顾及节能减排。”林伯强说。

  因为截至12月8日,德班气候大会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今天德班气候大会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减排承诺、落实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细化《坎昆协议》遗留问题依旧都是焦点问题。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12月8日,美国的口风突变,其气候变化特使托德•斯特恩表示,美国将“全力支持绿色气候基金”。在德班大会开始之前,美国曾公开反对这一计划。

  有舆论认为,美国态度的转变意味着绿色气候基金启动的主要障碍已经扫除。

  还有最后一天,希望德班气候大会能够柳暗花明。(中新网能源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珊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