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烧秸秆致多地连续灰霾天 专家建议“化堵为疏”(2)

2012年06月18日 09:3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成本高利润低补贴少秸秆回收企业寸步难行

  据了解,目前合肥市农作物秸秆处理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企业回收,用于燃料发电等多种方法;第二种是在田地里进行秸秆粉碎,加上腐蚀剂做肥料;第三种方法,便是农民运回家,自行处理,但不能焚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再用作柴火的秸秆成了农民的难题。运回家要人力物力。而在田地里粉碎做肥料,到了插秧时期,秸秆不能完全腐化,会影响秧苗成长。因此,对于农民来讲,企业回收利用是最省事省钱的办法。

  但记者调查发现,合肥市农作物的秸秆多,而进行回收的企业少。

  庐江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燃料副总李炜解释,企业在回收秸秆时,“从地头到厂里”的收购成本过高是个大难题,主要由机器投入、人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组成。就凯迪公司来讲,一组回收机器包括两台捡拾打包机、一台搂草机、一台捡包机,共花费160万元,今年共采购十组,花费1600万元,可根本不够用,但公司又没有资金投入。而农作物秸秆体积大密度小,农作物分散区域广,运输成本高。另外,因为地势复杂,很多时候机器无法进入田间,多数企业只能雇人进行打捆、搬运,人力成本逐年见涨。正是因为这三个因素,一些致力于回收秸秆的企业往往因入不敷出而停产。环保建材制造商合肥鹏远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鲁璐表示,公司的秸秆收购工作同样寸步难行,收购成本高达500元每吨,远高于其他常规原料。

  按规定,企业收购重点禁烧区油菜秸秆,可获得50元每吨的补助。但根据记者调查,多数企业表示并未拿到过政府的补助。记者就此事向合肥市农委咨询时,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的收购补贴,只针对收购油菜秸秆的企业,并且是要在重点禁烧区域收购的企业,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拿到补助的企业因为收购的是小麦秸秆。

  一位企业负责人打趣说道,“就算是符合规定,申报程序关卡重重,最后钱也很难拿到。”

  经济博弈凸显禁烧难题专家建议“化堵为疏”

  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肥西县为例,县财政今年投入600万元左右,各乡镇总体1000万元左右,加上市里补贴,肥西县共计投入2000万元左右资金。就算给21万亩重点禁烧区的农作物全部以40元的高标准补贴,也就花费840万元,更何况,很多区域的补贴费只有20元,而且还无法正常发放。民兵应急队需要统一着装,各个监管人还要发放劳务补助,政府的财政投入基本用在禁烧的人力物力上了。”

  他认为这是一场农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农民需要增收,不愿意耽搁插秧时间,企业需要利润,不可能长时间入不敷出。但是,目前政府更看重政绩,所以禁大于疏,对农民与企业并没有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专家分析,任何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法,都涉及成本问题,如果产生的效益比付出的成本还低,企业根本运转不下去。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马友华教授,曾参与了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秸秆利用规划项目,他告诉记者,未来农作物秸秆的去向主要有四个方面:肥料化、材料化、能源化、基资化。肥料化是指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用作肥料;材料化、能源化、基资化是指通过企业回收,利用科技将其转化成建筑板材、发电、或作食用菌等用途。但肥料化会对秧苗发育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通过企业回收进行材料化、能源化、基资化是未来秸秆处理的出路,“必须要企业回收形成产业化,可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政府补贴的钱数有限;而且这有限的资金又无法惠及到大部分的企业。”

  马友华感叹道,“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成本是远高于火力发电的。在欧美国家,政府都会给相应补贴,确保这些绿色发电的厂子有利润可收,才能正常运作下去。”他认为,政府担心有企业套取资金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监管不力就不扶持,“现在,每年政府投入几千万用在禁烧的监管上。为什么不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把钱用在扶持回收企业上,或者农业技术的研发上呢?”

  采访过程中,秸秆回收企业纷纷表示,希望获得政府政策上的引导和一定的经济扶持,让企业能逐渐走向产业化,慢慢把成本收回来。今年刚投入秸秆回收的李炜憧憬着未来,“如果获得一定支持,我希望以后能采购固定打包机,在农户家设点,油菜秸秆再回收的难题也能解决了。如果企业不亏本了,还能给农民一定补偿,比如100元每吨,真正让利于民,做到共赢。”

【编辑:王珊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