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海油陈卫东:中企出海应转变旧思维多问为什么

2012年10月18日 09: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油气行业并购面临的政治动荡风险、资源国有化风险值得警惕。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改变“拿资源”的老思维,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并应该多走出去,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警惕资源国有化风险

  中国证券报:目前世界范围内油气并购的整体态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

  陈卫东:近年来,世界油气行业资产交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美国的页岩气资源;二是跨国石油公司因战略调整、退出OECD国家而出售的下游石油资产行业;三是如BP等公司因之前墨西哥湾泄漏事件需要进行赔偿,资源出售力度也比较大。

  对于上述三方面资产,中国企业是重要买家。此外,印度公司也是比较重要的接盘者。

  中国证券报:油气行业并购主要面临什么风险?

  陈卫东:我们看到,很多外国大的油气企业由于资产组合需要,正在出售他们在非洲、南美等地的资产。但是,在这些地方,政治动荡风险、资源国有化风险都不能忽视。正因为这些大公司都经历过了,因此他们对这些风险十分谨慎,并在有选择地退出。中国公司要想进入这些资源地,上述风险必须警惕。

  还要看到,这些国家很多都曾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文化体系、法律体系是西方国家建立的,中国进入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此外,现在很多资源国的资源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导致并购成本和运作成本都在上升。

  总的来说,油气行业这类风险是很难规避的,只能是尽量把风控程序做到位,该控制的控制好。如果真的碰上了,就当交学费了。

  改变旧思维

  中国证券报:国外油气企业有哪些比较好的并购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陈卫东:并购是很复杂的作业。中国在油气并购行业是后来者,真正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也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并在近十年呈现加速状态。

  很多世界500强公司都是经过不断并购逐渐发展壮大的,形成今天的规模和形式花了上百年时间,因此有很多丰富经验。在这些公司,公司业绩和领导者业绩紧密挂钩,公司物色目标、调研、整合有很长周期的考虑,风险把握机制较完善。这些都值得借鉴。

  反观中国企业,我认为,要改变“走出去拿资源”的老思维,要把经济效益而不是产量目标等摆在首位。拿到资源就获得安全,这其实是一种误区。中东、南美等地区资源国有化的风险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我们在国外获得的份额油运回国内的比例也并不高。

  多问为什么

  中国证券报:在这样一种并购环境下,中国公司走出去应注意什么?

  陈卫东:我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但要以公司发展、获得确定的经济回报为目标。企业走出去的越多,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只有在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整体效率才会在压力下提高。

  走出去是个必然阶段。这就像小孩学步一样,摔跤是必然的,但摔多了就成长起来了。可以说,在这方面,中国的油气企业还是学得很快的。

  另外,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保证投资回报?有什么净收益?给股东和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给人的印象是“掠夺资源”。但实际上,现在中国公司走出去投资是增加全球供给,给资源所在国带去了强劲的投资拉动和劳动就业。于是,我们应该多多自问: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归根结底,应该回归到经济的基本面去考量,否则走出去的步伐无法持续。 □本报记者 汪珺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