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重申矿产勘查开发向民资开放 将加强国际合作

2012年11月05日 14:32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原标题:中国政府重申 矿产勘查开发向民间资本开放并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

  2012(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4日在天津开幕。作为世界四大矿业大会之一,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成为全球矿业界获取技术信息、交流发展经验、开展商务合作的重要平台,来自55个国家的6000多名代表参会。中国政府在会上表达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民间资本开放和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会议传达出内蒙古发现中国最大规模的可地浸沙岩型铀矿床等重要信息。专家则认为,全球矿业发展的态势依旧向好。

  尽管受近期的强冷空气影响,天津的气温陡降,但今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举办地——梅江会展中心里却气氛异常火热,开幕式上座无虚席,其中包括30多个国家的矿业部长以及来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80多位金融和矿业界高层管理人员。今年的参会参展人数及展览规模均超往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全球经济复苏不稳定、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背景下,全球矿业发展势头明显放缓,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与收缩。尽管如此,许多业内人士仍表示,全球矿业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分析说:“过去三年来,全球油气和固体矿产勘查支出连续保持大幅度增长,2011年同比增幅高达50%;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维持对资源的强劲需求。近期,世界各国为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也为矿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积极的政策预期。”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全球资源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国际社会格外关注中国在世界矿业格局将中扮演什么角色,又将如何发展。 

  对此,徐绍史说,此次大会的主题“携手应对、共促发展”,充分反映了国际矿业界以团结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良好愿望。谈到未来中国矿业发展的着力点,他透露:“一是开源与截流并举,全面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同时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广和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绿色和可持续的矿业发展模式;二、加快制度供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矿产勘查开发;三、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矿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新近发现了目前规模最大的可地浸沙岩型铀矿床,该地区累计控制铀资源量已经跻身于世界级大矿的行列。

  另一重要信息是,目前,国土资源部正与天津市政府共同探索建设天津国际矿业金融改革示范基地,构建现代化国际矿业金融服务体系,培育中国的矿产勘查资本市场。

  记者在会场注意到,这次大会吸引了不少澳大利亚企业前来寻求合作。今年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40周年,两国的贸易也从1972年建交时只有不到一亿美元的规模发展到了目前的1000多亿美元,其间资源矿产领域的贸易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安芳女士介绍说,澳大利亚拥有悠久采矿历史,具有安全和有效的矿业开发经验。她期待澳中两国加深交流,并欢迎中国企业赴澳大利亚投资。

  “在过去四年里面,澳大利亚对于中国在澳洲的投资金额已经达到800亿美元以上,项目达到了380多个。2010年至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直接投资国家。当然,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只达到了20%,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加深交流,共促两国矿业开发。”

  不仅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矿业发达大国积极参会,在此次会议上,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非洲发展中国家同样没有缺席,他们认为中国是其创造价值与就业机会、实现资源可持续开采的重要合作伙伴。南非驻华大使兰加说:“对于很多非洲国家来说,矿产资源管理是他们国家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元素。非洲国家目前不认为自己是原材料的出口国,而是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价值,让自己的矿产资源为非洲大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换句话说,非洲国家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自己的采矿业。非洲人认为中国是实现这些目标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

  据了解,本次会议共为期四天,除举办主题论坛、国外矿业部长论坛、企业发展高层论坛等三大论坛外,还将围绕全球矿业可持续发展、全球矿产勘查形势与分析、矿业与资本市场等内容举办31场专题论坛。会议还将举行巴西、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场部分国家和区域的矿业合作项目推介会。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将在会上向国内外投资者介绍中国矿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信息。(记者 肖中仁)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