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还水清白还需制度创新

2013年01月11日 10:23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人们还正在错愕“最会喝水夫妇二十年不喝自来水”的消息,就已经发生了因浊漳河受污染而导致的邯郸停水。停水,有超市的饮用水补充,有送入小区的水车补给,居民生活尚可为继;但人民群众对于饮用水的信任,恐怕就再难以继续了。虽然近日北京自来水集团通过媒体最大程度地公布了水质现状数据,以期缓解恐慌,但我国关于水质的数据信息仍然极不透明。而不透明,就一定导致信赖缺失,进而出现猜测、谣言与恐慌。

  从技术上讲,饮用水水质当然是可以测量、监控的,但我国水质检测能力却严重不足。全国35个重点城市中,仅有40%城市有能力检测106项全指标,地级市、县级市全部需要送检,大批县市、乡镇水厂就更别提了。因此,我国的饮水现状一方面是水质的确堪忧,另一方面却是水质检测和发布能力的严重落后。何以会造成如此局面?

  水质难以保障,生产者的自我监测是直接原因。不同于对空气的检测,饮用水是商品,检测结果可能会影响其商品价值的实现。没有一家水厂会公布不合格的水质监测报告,而全国除了两三个独立于水厂的监测单位之外,其余的监测单位都由地方水厂水质监测部门兼任。自己当自己的裁判,自然是要么不做声,要么只叫好。

  水质监测不力,政府监管的缺失是根本原因。住建部门、卫生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看似都在管,却谁也不用负最终责任,形如“九龙治水”。2006年,由卫生部牵头,会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修订,虽形成了严格的水质标准,但却未对不达标的企业设置任何实质性惩罚措施。如此管理与监督,水质好不好也只能依赖水厂的自觉和良心。

  针对目前水质问题,不是下发一批指导意见、多建一批监测站、开设几个数据公布页面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监管制度上的创新。比如,从制度设计上给第三方监测机构留有生存空间,让其敢于监测,并常态发布。只有常态发布水质监测信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谣言和恐慌,并且让群众真正参与到节能环保、改善水源质量的行动中来,以期实现中长期水质大环境改善目标。

  而最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政府监管中多头管理、少人负责的现状。从去年7月的北京大雨,到近日的水质难题,都暴露出政府监管在公共基础领域长期冷落、忽视潜在问题的基本状况。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经济指标轻民生实际的偏向性思想在作祟。以至于人们频频看到金融、外贸、证券等经济领域的调控和监管措施,却只能在公共设施“出事”之后才看到市政等公共基础相关部门的影子。

  大力改善基础公共设施,也许是任何政府都“后知后觉”的行为。这与公共基础设施的隐患易于隐藏、问题却暴露集中的特性有关。这点可以理解。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够在最低代价出现的时刻,就痛下改善的决心,杜绝更大的代价。(陈雍君)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