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雾霾天气引发减排浪潮 两高产业雾霾中艰难探索

2013年01月23日 10:49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连日来雾霾天气久聚难散,各地纷纷出台节能减排等应急措施,两高产业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政府、企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探寻产业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传统制造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没能平衡经济和环保的关系,许多传统制造业都被贴上了“两高一资”的标签。特别是连日来雾霾天气久聚难散,各地纷纷出台节能减排等应急措施,两高产业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在新的历史时期,两高产业能否续写“美丽中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或许,雾霾天气给国人带来的不幸,能够为两高产业新一轮转型升级提供契机。政府、企业都将拨开重重“迷雾”,加速探寻产业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雾霾天气引发减排浪潮

  此次雾霾天气覆盖我国半数省份,近20个城市陷入重度污染中。“如此严重的雾霾天气,是历年来所没有发生过的,这是多年来污染物排放积累的结果”。环保部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冯晓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定会促使政府加大关停力度,鼓励企业转型,严格控制排污指标。

  据了解,雾霾天气发生后,中央和各地均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特别是加大了对两高产业的限制力度。环保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继续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沈阳市对超标排放和擅自停止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予以处罚和整改。青海省则不再审批新建高载能项目,并将节能考核责任纳入各地区及省属企业业绩考核目标体系。

  事实上,国家对两高产业的政策一直没有间断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指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同时,优化电力、钢铁、水泥、玻璃、陶瓷、造纸等重点行业区域空间布局。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此外,要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小火电2000万千瓦、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焦炭产能4200万吨、造纸产能1500万吨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了“十二五”氮氧化物减排指标。其中,火电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求削减29%;水泥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求削减12%;到2015年,完成4亿千瓦现役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对7000万千瓦燃煤机组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燃煤机组脱硝效率达到75%以上。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资源环境难以继续支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13和讯财经年会上表示,“我国二氧化硫、氨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是世界第一。这样发展下去,能源、资源和环境不可支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全面遏制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而不是局部改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环保要为发展让路。现在,我们的思路要改变,健康环保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同时指出:“十八大强调,必须实现健康稳定的增长,必须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但环境污染是多年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天气优良,充分说明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治理好环境污染问题。”

  冯晓星表示,希望政策对两高产业的调控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系统的。他说:“两高企业牵涉地方政府税收,因此政府舍不得关,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和讯网总编辑王炜在2013和讯财经年会期间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高产业的调整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他说,“国家从2004年就开始对两高产业进行调控,但结果是民营企业很受伤。我国20多个省都以钢铁等两高产业为支柱产业,中央与地方一直都在博弈,这就使得宏观调控政策被削弱。国企的发展会受到政府的保护,而民企却享受不到政策优惠。国家要依靠市场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要让企业充分参与竞争,而不是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当然,能耗产业的情况会逐步得到改善,但不会一蹴而就。”

  冯晓星指出,环保企业近十年发展迅猛,但规模都比较小。如江苏宜兴县是环保企业比较集中的县级市,一个乡里有八九百家环保企业,做得大的寥寥无几。如果转型,对企业资金要求很大。因此,他建议:“中小企业一定不要盲目跟风,关键是要把握住发展方向,要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方向不明确肯定没出路,不能什么挣钱干什么。”记者李韶文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