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体验井下震撼之旅 600米下的矿井生活

2013年01月23日 16:35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井下的采煤工人

  井下的小型“超市”,为矿工提供热水和各种零食

  600米井下张贴着矿工家属的寄语

  春节即将来临,当我们在室内享受暖气、空调带来的温暖时,陕北大地的煤矿工人们却在几百米深的矿井中辛苦工作。1月中旬,记者深入基层,到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亲身体验,利用他们井下检修的机会,进行了一次井下之旅,感受矿工在井下的工作和生活。

  记者下井体验

  矿工家属寄语最温馨

  早上8点,记者一进入矿区,就被铺天盖地的各类安全警示标语、宣传栏和展板所包围,“安全无借口”“违章就是犯罪”等这样的标语赫然醒目,各项规章制度和生产标准、流程严谨而全面。有趣的是,除了这些安全警示标语和规章制度外,记者还看到了不少温情的寄语。同行的矿工李师傅告诉记者,这些寄语都是矿工的家人写的,有妻子寄语、离退休工人寄语、父母寄语和儿女寄语。

  入井第一项是换井下工作服,李师傅仔细地交待记者:“套上绒衣,扎好脖子里的毛巾,戴上帽子,系上腰带,穿好胶鞋,然后到井口领取自救器和矿灯。”他说:“现在比以前真是好多了,以前矿灯的蓄电池比现在大六七倍呢,背着挺沉的。现在不但矿灯轻便了,而且自救器也比过去先进了许多。”

  从更衣室到井口短短几十米的距离,记者看到墙上的电视不停地滚动播放安全教育短片,百日安全电子倒计时牌……安全警示无处不在,再加上工作人员不停地讲述注意事项,让还没下井的记者觉得有些枯燥。李师傅说,他们平时接受的安全教育和学习比这多多了,但他一点也不觉得多余和麻烦,反而很重视,认真学习和体会,严格按照要求来做。

  下石节党委书记李国壁告诉记者:“干部每天都要到井下进行检查,谁不按要求来,谁违反了规定,当场就进行处罚,工人违章罚工人,干部要求不严就罚干部。处罚的钱再加上矿上拿出的一部分资金,双倍奖励给那些表现优异的职工,总之要让大家对井下安全重视起来。”

  一位来自富平的26岁安全质量检查员杨偡川告诉记者:“我在矿上已经4年多了,大家既是工友又是战友,在井下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他人的生命,影响到这些工友的家庭,所以我们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设立“超市” 配备自行车

  矿井已今非昔比

  虽然记者从小在矿区长大,是地地道道的矿工子弟,但第一次坐上下井的“人车”的时候,还是感到莫名的激动和紧张。

  矿车开动后,矿洞里传来一阵阵凉风,吹得人后背发凉。李师傅笑呵呵地说:“这就是为什么让你穿上绒衣并用毛巾裹住脖子的原因了。”借着矿灯的灯光,记者看到矿洞墙壁的瓷砖上有一朵朵清新的荷花图案,耳边还伴有柔和的音乐,渐渐舒缓了记者紧张的情绪。

  经过井下配电站和短暂的调整后,记者一行人到达了2301工作面的前端,这里距离地面的直线距离大约有570米。这段路程虽然不长,但不停地倒换各种交通工具还是让记者觉得新鲜的同时感到有些疲倦。但路边的一个玻璃柜子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柜子里存放有饮料、桶装泡面和各类小吃,旁边还有一个烧热水的罐子,像一个小型“超市”。李师傅介绍说这是矿工们在井下吃“班中餐”的据点,和过去的工作环境不同,现在矿工在井下也可以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据李师傅讲,以前在井下上班的时候,他们都提前吃饱喝足,上班过程中不吃也不喝。但中途难免会渴会饿,有人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但经常是还没下井水就凉了。“自从有了这些食品存放点后,大家上班的时候再也不用挨饿了。”李师傅说。

  工人师傅告诉记者,从下“人车”的地方到工作面(直接开采矿物或岩石的工作地点,随着采掘进度而移动)单趟要走2050米。随着工作面向回推进,现在单趟一次只需1400多米,在阴暗、狭窄的坑道里步行1400米要走40多分钟。

  杨偡川作为一名安全质量检查员,每天都要下井检查,对这条路非常熟悉,“在井下走这段路,相当于走平路两倍的时间。好在现在有了自行车,省时省力,很实用。”据悉,为了给一线煤矿工人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和矿工体力,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在井下添置了58辆自行车,矿上还在井下整理出来两条专门的自行车通道。

  但是记者发现,在矿井下骑自行车也十分不易,光线只有头顶上的矿灯,而且地面又很湿滑。艰难地骑行了十几分钟后,一行人终于到达了2301工作面的采煤区。

  “这里距地面有5300米,直线距离约为600米,现在我们已经处于600米深的地下了。”杨偡川告诉记者。从准备下井到到达目的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只走了5000多米。

  路过休息点,记者进入到真正的采煤区内,一个庞大的采煤机映入眼帘,这台机器横向宽度有210米。矿工们自豪地介绍,这是渭北地区首家一次采全高大型综采设备,安全员经常要对采煤机进行例行检查。“现在都是标准化生产,每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不能出问题,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位正在检修的工人说。

  改变从细节开始

  他们把煤矿当成自己的家

  参观完矿井返回地面后,已近下午3点。记者走下“人车”,打算去澡堂洗掉一身的煤灰,路上还发现有自动洗鞋机和自动脱鞋机,这可为早已累得不想再弯下腰的记者省了不少事。

  “累不?”“累!”“这还累,以前这些路全靠腿跑呢,好在这几年井下通了‘人车’、‘皮带’、‘猴车’,现在还有了自行车。”和一位矿工的对话,让记者震惊不已,记者此行只是简单地走了一圈就已感到十分疲惫,难以想象以前的矿工都是怎样工作的。

  下了一次井,记者终于体会到身为矿工的父亲以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父亲和他的那帮老弟兄们为什么会有那么深厚的友谊。以前,记者一直觉得父亲常说的“我吸烟是希望能咳两下,把喉咙里的煤灰咳出来”是个借口,走了这一遭后,才体会到这句话并不仅仅是个“借口”。

  回到家后,记者把下井的经历给父亲讲述了一遍,他说:“现在的环境真好!我们以前下井全靠腿跑,不是空人走一圈,还要搬砖、抬大木头,不带水和饭就要饿肚子,渴得不行就去巷道的墙壁上找渗出来的水喝。现在又是这车那车,又是热饭热水,还有流动厕所,变化太大了。”

  下石节矿李文辉矿长告诉记者:“我常给工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把矿上当成家,而不是谋生工具。”据了解,近些年,铜川矿务局下属煤矿上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矿工自身也改变了许多,现在很多矿工已经开始逐渐脱离喝酒、打牌的生活,而把精力放在安全、技术和责任上面,矿工们开始钻研怎样用“叉车挑鸡蛋”、“气锤砸鸡蛋而不破”、“在鸡蛋皮上钻眼”、“材料摆得像艺术品”等等,这些改变都说明矿工和矿井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来自外界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意识的改变。

  文/图 记者张海鹏 见习记者裴明

【编辑:王珊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