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府铁腕治污 百姓改变习俗

2013年03月05日 13:44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首次亮相的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两位新闻发言人,都被记者直接问及灰霾雾霾的问题。吕新华直言:“作为北京市民,我也希望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看到蓝天白云,空气质量花18年达标太久。”傅莹昨也坦言:“每天早上拉开窗帘,我都要看一下今天有没有雾霾。”

  的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就惊人,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于“中国梦,从呼吸开始”的诉求,可谓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赶走灰霾,让百姓在顺畅呼吸里感受幸福!

  江苏将全面推行黄标车区域限行

  昨天中午,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今年环保厅长代表参会,的确压力比较大,但压力就是动力。

  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正成为城市灰霾的主要“元凶”,今年江苏将在全省推行黄标车区域限行制度,2015年前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一辆黄标车排污等于28辆国Ⅳ车,直接导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升高。”陈蒙蒙说,对提前报废的机动车,由各地根据车辆使用年限及类型给予差别化补助,省级环保引导资金给予一定比例支持。同时,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有条件的城市可提前实现机动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江苏沿江各市要全面推广“国四”汽油的使用。

  今年,江苏将实现PM2.5县一级监测点全覆盖,同时还将在年内实现灰霾天的预报。江苏本地的环境健康研究课题也正在进行当中,待时机成熟后将向社会公布。他指出,PM2.5并非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区域范围的污染问题,目前北京正在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值得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是区域联防的重中之重。”

  “污染问题,不是环保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面对灰霾天,希望能在国家层面出台措施,让地方党政领导全部重视起来,真正推动空气质量的改善。”他带来的建议中提到,针对大气污染源治理、排放标准提高等方面,目前的法规还比较滞后,希望尽快出台一些配套财税政策,鼓励大家利用新能源。

  治大气污染须建专项资金

  “据统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省、市、县普遍缺乏大气污染防治推进机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沈进进向本报记者出示一份数据,对环境污染给百姓健康带来的威胁表现出深深忧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气污染已由传统的煤烟型向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叠加造成的复合型污染转变,细颗粒物超标等因素导致的灰霾污染日益加重。去年全国首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不仅明确了“十二五”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浓度“双下降”目标,还提出了重点行业产能控制、新建项目总量倍减替代、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等一系列强硬措施,堪称史上最严格的环保规划,其中重点项目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治理工作的现实需要。”沈进进建议,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将治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对重点行业除尘提标改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对积极从事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提供政策扶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强化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生产和生活方式都要转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肺移植专家陈静瑜对本报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肺纤维化是罕见病,可现在越来越多,应引起重视。

  “严格环境准入门槛。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风险评估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避免重复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与使用。”陈静瑜代表呼吁政府铁腕治污,捍卫百姓的呼吸健康权。“持续雾霾、灰霾,促使人们反思,应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减少空气污染。”今年春节,我省多个城市的人们燃放烟花爆竹,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空气质量再遭破坏。

  代表们坦言,也许传统观念、习俗一时难以改变,但每个人多一点努力,哪怕让PM2.5指数减少0.01%,也能使我们的天空明亮一点点、空气纯净一点点。 本报特派记者 沈峥嵘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