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PM2.5影响一线城市人才竞争力 海归更加重视健康

2013年06月13日 10: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雾霾中的北京CBD

  一直以来,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都是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的首选。人才的流动主要受国家相关政策环境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但是近两年,随着我国许多城市频频遭遇雾霾天气以及人们对PM2.5数值关注度的提高,海归回国就业是否会更加倾向于PM2.5数值低、环境质量比较好的东南城市?是否会出现因自然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新一轮人才流动,呈现一种新的“孔雀东南飞”现象?

  青年海归更看重职业发展

  2012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赵敏被派回了北京工作,适应了马尼拉工作环境的他,回国不久便感觉“呼吸道非常不舒服”。不过环境的糟糕显然没有让他有逃离北京的打算。赵敏更看重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经济需求的满足。他2011年从石家庄一所普通二本高校毕业,现在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存款。至于自然环境,他说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从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原晶,目前关注的重心也在职业发展上。她2012年回国,在上海做了托福老师。她说:“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我更看重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在具体城市能提供给自己的平台和机会。”

  来自中国青年海归协会的一项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协会会员回国就业的地域依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的一线城市,大约占到总体海归会员的50%,而杭州、南京、成都、长沙、青岛、大连、沈阳等城市的海归也正在逐年增多。

  相比之下,海归的就业选择依然集中在这些一二线发达城市。城市的就业环境、发展潜力以及城市的信息开放度和流通性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至于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海归回国就业的一个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身体健康应纳入就业机会成本

  2007年回国创业“一起写网”的徐智勇,公司的总部在北京。2012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一线城市持续遭遇重度雾霾天气,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有一次,一位国外客户准备来京洽谈业务,但是在了解北京近期的空气质量指数之后,决意避开重度污染的天气,改变了行程,这客观上给公司运作增加了一些成本。徐智勇表示理解,但也非常无奈。

  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态也反映在许多年轻的海归身上。一方面是考虑职业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却高度一致地认为,身体健康也应纳入在一个城市工作的机会成本。“毕竟工作不是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而生活是。”德国锡根大学媒体学硕士吕钊说,在选择工作时,还是应当考虑到这个城市的环境给人的身体带来的附加效应。“虽然在人生的上升期只会考虑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待遇,但是假如某个城市明显不适宜居住,那么机会再好也会放弃。”

  和吕钊持一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工作还是事业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一切,而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赵右南说道。“身体健康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的,一旦恶化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他的同学马源宏也表示认同。

  期待改变以提升主观幸福感

  当前,人们普遍关注海归在归国后跨文化方面的冲击和不适应。这主要是指海归们在经历了国外的学习或工作后,再次回到自己的母文化中,还需对母文化有一个再度适应的过程。然而,留学生归国后的不适应,还突出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这一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国际会计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何兰珊在英国学习将近一年,她说周围的朋友回国就能明显觉得国内的空气很差。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会时常浏览一些天气类的网站或APP应用,关注自己心仪就业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如何。

  面对这种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逆向冲击,中国青年海归协会会长林熙也建议,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当地的环境治理,给民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环保牌”或许会为一些城市在未来的人才引进中带来新的契机。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