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土壤污染真的无解?

2013年06月13日 13:52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位于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蛋形污泥消化池。 资料照片

  案例1

    上海破解“污泥围城”

  记者新近从上海水务部门和上海城投总公司获悉,上海正在全力破解“污泥围城”,在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多渠道强化污泥处理力度。

  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规模达到200万吨。而另两个在建的大型污泥处理工程中,竹园污泥处理工程采用“干化+焚烧”的处理工艺,焚烧后的灰渣可进行建材上的利用,规划的处置规模是每天1200吨污泥;石洞口污泥处理完善工程,也是采用“干化+焚烧”的污泥处理工艺,规划的处置规模为每天485吨污泥。

  上海市城市排水公司相关工程师对记者说,解决“污泥围城”,必须提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日程。必须找到真正减量化、资源化的出路。上海目前在探索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干化或焚烧进行减量;剩余的干泥或灰渣用于绿化、水泥掺和料等用途,或作为相对低热值的燃料进入电厂,与发电用煤一起参与发电。

  案例2

  “汞都”实现“逆转”

  湘黔交界、武陵山脉深处的“汞都”万山曾作为工业重镇“红极一时”,却终因竭泽而渔掠夺开采而资源枯竭、汞尽城衰。全区三分之一田土流失,水利、电网设施频遭冲毁,土壤、河流被污染,溪沟鱼虾绝迹,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不断。全区财政收入最低一年只有300多万元,还不够应付水电费。

  2011年初,特区确立了“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民生保障托底”的转型发展思路。“双转型”模式,让万山走出了一条蜕变重生之路。

  发挥老工业基地和技术人才优势,万山规划30平方公里“转型工业园”,由资源型汞业向技术型汞化工转变。截至目前这个园区已入驻69户企业。

  5年来,万山转型得到中央、省、市大力支持,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累计投入48亿元为万山“输血”,重点安排民生项目7大类48项,为万山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5年来,万山投入2.3亿元在老城区和谢桥新区修建廉租房4080套。原贵州汞矿退休职工养老金由2008年人均1045元增加到2013年的1994元,五年中增长近一倍。 (均据新华社电)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