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深圳试点首个碳排放权交易所 分配1亿吨排放配额(2)

2013年06月18日 09:3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就是要建立“碳”意识

  “中国本身由于能源利用率不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对碳排放交易需求较强。通过碳排放交易试点,能够控制国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盘雨宏表示。

  中国目前GDP在全世界占10%,但是能耗占20%,碳排放占到全世界的25%,减排压力巨大。“中国的碳排放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红利’。”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赵黛青也曾表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就是要建立“碳”意识,以市场机制使企业认识到,过度占用环境资源需要偿付代价。而如果能利用低碳技术等途径减少碳排放,则可以结余获益。

  “此次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是国内首个碳排放强制交易市场。”深圳市副市长、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唐杰说。

  据悉,深圳碳排放交易拟逐步建立3个板块。在今年的启动阶段,首先将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分别建立工业企业板块和建筑物板块。下一步,深圳市将研究确定公交车、出租车能耗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共交通碳排放核查工作,力求结合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的推广应用,从强制扩大应用新能源公交车逐步过渡到以配额分配推广应用的方式,率先探索建立公共交通碳排放交易机制。

  除此之外,深圳还积极鼓励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交易可以是投资性质,也可以是公益性质。为此交易所还独创了公益会员形式,鼓励更多的环保人士和机构参与进来。

  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仍面临挑战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仅为3.77 亿欧元,到2008年则达到了惊人的910 亿欧元。但碳排放交易的建设仍面临数据统计、协调经济、建立相应保障措施等多环节挑战。

  据了解,数据是碳交易实施开展的统计基础。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刘宇表示,现实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和渠道的不同导致宏观和微观、经济和能源等数据不匹配。如何计算企业、设施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如何避免给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如何合理引入第三方核查机构,都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扎实的企业排放数据作基础,分配总量控制指标也会‘无从下手’”。

  此外,全球经济下滑,导致近年来国际碳需求大量减少,有人戏称国际碳价格跌至“白菜价”。欧洲碳交易机制的碳价格于2008年达到40美元/吨二氧化碳的高点,但目前仅为该水平的约1/10。

  唐杰介绍,欧洲目前采取的是固定配额,并不做调整。近年来欧洲的经济疲软带来了企业的产能减缩,就必然会导致碳配额过剩和价格下跌。相较于欧盟的总量控制,深圳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碳强度”指标,建设可规则性调整总量和结构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即碳排放总量目标首先与经济增长率挂钩,其次以碳强度下降为强制性法定约束。在此原则之下,深圳市对工业企业的配额分配基于单位工业增加值进行。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博士蒋晶晶建议,我国需要采用与欧洲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同的做法。比如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的初期,就把制造业引入碳交易体系,以求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碳排放权资源的优化配置。

  “确保碳排放交易体系能够建立起来、运转起来,有交易可做,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刘宇认为,目前中国真正从事碳方面的金融人才不是很多,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的专职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涉及碳排放交易第三方的核证机构,有待进一步培育,认证、认可和登记注册系统要进一步建立,交易平台建设等技术规范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协调统一。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