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度观察:城市环境,要面子更要里子

2013年07月25日 10:4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量化考核宜居现状,省政府与各市签责任书——

  城市环境,要面子更要里子

  背街小巷道路平整、排水通畅、照明完好;保洁到位、管理有序、交通顺畅;店招标牌、疏导摊点、街景小品、绿化景观形成特色。4分!

  有历史记录的易淹易涝片区整治全面完成,社会反响大、影响面广的积淹水区根本消除;暴雨后一定时间内,道路雨水及时排除,降雨强度规定范围内确保不淹,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淹涝事故。3分!

  路面平整、无破损、无积水,盲道保连续、保通畅,管杆线完好、无废弃、无损坏,对马路拉链现象有针对性举措,各类地下管线施工统筹组织科学,随意开挖现象大大减少、有效约束。5分!

  ……

  对城市管理水平打分考核,这在江苏历史上还是首次!

  昨日召开的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记者新奇地看到了一份《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考核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份标准稿量化了城市管理的优劣,考核包括环境卫生和市容改善成效、日常环境维护、硬件设施建设、组织保障四方面,分值分别为45分、25分、15分和15分。背街小巷整治等,则是其中的子项。

  引人关注的是,考核内容不仅涉及城市的“面子”,更涉及城市的“里子”。这些“里子问题”,此前鲜为城市管理者所重视,不少已成顽症,百姓反应强烈。如交通拥堵、停车难、占道经营、农贸市场脏乱差、建设工地扬尘和渣土处置运输管理不规范、道路开膛剖肚不断、噪音污染、路网布局不合理、便民性绿地等开放空间稀缺等等。

  从这一点来看,此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在显处,却击中了城市宜居宜业的“软肋”。前不久,经过充分调研,我省总结出了破解顽症的“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的“931”行动——

  “九整治”,即整治城郊接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市河道环境、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建设工地、农贸市场。“三规范”,即规范占道经营、车辆停放、户外广告设置。“一提升”,即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

  我省提出目标——从今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到2013年底,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有明显改观;到2015年底,全省城市环境薄弱地段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占道经营、车辆停放和户外广告管理有序规范,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为达成目标,省政府已与13个省辖市签订了责任状,而8月底之前,各省辖市与下属县(市)签订的责任状也将上报省里备案。

  思路齐备之后,昨天省长、分管副省长和13市一把手悉数到场的这场会议,则更像是一场“誓师会”。

  对城中村改造,南京就有新思路。南京市长季建业说,两年内完成500多万平方米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改造后,5000平方米以下地块一律做公共配套,包括建设绿地公园、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进一步完善城市宜居功能。餐饮油烟扰民、工地噪音扰民、空气异味扰民等民生环境突出问题,也将下大力气解决。

  徐州的“大城管机制”让人耳目一新。徐州市长朱民说,将深入推行“片长制”和“街长制”,对主城区划定的47个“片”、224个“分片”和385个“责任路段”,全面实施网格化目标无缝隙管理。该市还将拿出3000万元专门作为城市管理应急处置经费。

  南通市长张国华则表示,将打造“看一小时无瑕疵”的城市整体环境,确保今年市区新增公共停车位3000个以上,并下决心布局一批小游园,让市民休闲有去处。

  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集约推进,避免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坚持以人为本,针对老百姓反映特别强烈的问题,重点突破。既积极有为,又量力而行,不让民生工程变为扰民工程……会议更提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广大主体是群众,不能花了钱办不好事,最终还是要群众买账、群众满意。

  据悉,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省住建厅已拿出《江苏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整治规划编制要求(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地据此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必须梳理出市民反映的城市环境脏乱差现象和城市管理热点问题,并通过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数据分析和群众满意度调查,排查出城市环境存在的所有问题。

  而在目标责任体系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城市管理省级信息平台也将建立,实施月报告、季检查、年考核。居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对工作组织推进的满意度,成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本报记者 陆 峰 汪晓霞

  本报实习生 徐嘉艺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