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广东或率先推广国V汽油 主要指标堪称史上最严(2)

2013年07月26日 15:4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对此,大型油企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近年广东省的几家主要油企都在做生产线改造应对油品升级的需求,“以广石化为例,目前所有汽油生产线都能产国Ⅴ汽油,年产500万吨左右成品汽油如果全部换成国Ⅴ标准的话,足够供应广州。”但整个广东省的汽车量、用油量很庞大,省内油企主要布局在茂名、广州、惠州,这些生产企业的成品油需要汇集到省石油公司统一调配全省。

  不久前,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人士则对本报称,供应时间往往是多家油企与政府协商的结果,根据历年情况,政府与他们协商确定了油品供应的时间之后,都能依时实现。

  油品升级油企迎大考行业整合或加速

  除了广东,上海日前也宣布,最早9月开始推广使用沪V标准成品油,油品含硫量只有现行沪IV标准的五分之一;北京更是早在2012年5月完成了京V的升级,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成品油质量标准与欧洲基本同步的城市。

  有分析师指出,“如果各地政府都像上海、广东那样进行升级提速,那么部分地方炼油小企业将不得不面临遭淘汰,或被并购的命运。”

  我国目前10%至20%的油品是来自于地方小炼厂的,这需要一些装置的改进和技术的提升,才能够达到生产国Ⅴ标准的可能性。

  “这些小炼厂基本上生产不了国Ⅳ、国Ⅴ油,如果要重新添置,每台生产装置需要几亿元,成本相当高。”有大型油企知情人表示,像广石化这样的央企,从2004年起就升级改造生产线,才逐步实现了生产国Ⅳ、国Ⅴ油的能力,地方炼厂很难一蹴而就。而且广东的油品升级虽然比欧洲起步晚,但是频率快,“欧洲是5年一个阶段,广东是两三年一个阶段,小企业跟进起来挺吃紧”。

  有环保专家指出,特别是国Ⅴ油取消了锰的添加之后,技术难度大为增加,“不仅仅是对于地方炼厂,目前包括中石油的炼厂,如果取消了锰,同时其他标准相对提高的话,在升级换代方面难度也是不小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自3月以来,中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集团、中信集团等,均派员奔赴山东、江苏等地,了解这些地区的地炼企业实际生存状况、资金实力等,以便随时向目标猎物发起攻击,展开收购动作。”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油企大鳄将此视作一个新的市场契机,有望形成一轮新的市场整合。

  而大型油企也加快了技术升级环保改造。根据此前公示的《广石化炼油完善配套及环保治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广石化拟投8亿元改造技术升级油品,一来减少废气排放和污水臭气污染,二来使其生产的全部汽油符合国Ⅳ或以上标准,并使50%以上柴油符合国Ⅳ或以上标准,广州及珠三角柴油车将有国Ⅳ油可加,远期过渡到国Ⅴ柴油。

  成本摊薄推广效果建议调税反哺消费者

  伴随标准出台的是“谁为升级买单”的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称,油品升级后,必会造成下游零售汽柴油价格的上涨,但涨价往往不会被消费者接受,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油企进行协调。

  可以参照的是,从北京地区去年供应京Ⅴ汽油要比河北国Ⅲ汽油限价高0.34元/升的情况大致推算,全国范围升级成国Ⅴ汽油之后,各地(除了北京地区)汽油价格每升或将上涨0.2元-0.5元。

  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大部分车主并不愿意油品升级加快。司机黄先生说,“油品升级意味着油价要涨,但对驾驶的性能并没有改变。”有司机坦言,即使粤Ⅴ油率先实现了局部供应,为节省油价仍然会开到周边有粤Ⅲ、粤IV油站的地方加油,因此高品质汽油要实现大范围全面供应,才会有实际意义。

  有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污染减排的焦急相比,油品升级,意味着油企增加动辄数千万到上亿元的改造生产成本,车主增加油价负担,其实在供求两端都不讨好。而在谈判中,驻地方的炼油央企和地方政府在级别上往往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地方政府还要依靠对方来供油,议价能力也不高。最终油价成本大部分仍转移到消费者头上。

  对此,欧洲部分国家的经验则是,油品升级过程中成本承担按“三三制”来分,即消费者承担1/3,企业承担1/3,政府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承担1/3。

  中山大学生态和环境专业博导杨中艺、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绍佳等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城市,他们的用车量并不比中国少,但城市污染比中国小很多,这说明升级油品的实际使用非常重要。成本问题需要调控,由政府、油企和消费者共同协调承担。“目前税收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中占据了1/3,即约8元/升的汽油价格中,有超过2元/升是政府拿走了,政府可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以税收调节的形式反补消费者。”(记者 谢庆裕 唐柳雯 实习生 何芯)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