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处理原水用上活性炭 "奢侈炭池"为市民供净水

2013年08月21日 08:25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清晨6时,家住朝阳区的肖女士开始为一家人准备早餐。她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喷涌而出,清澈甘洌。

  此刻,远在百里之外的本市最大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取水口,工作人员正将细细的炭粉撒向原水,正是这纷扬的炭粉为市民杯中的清水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线。

  “变暗”的原水

  密云水库取水口离县城15公里。走过一条人烟稀少的小路,便看到了紧闭的铁门和保安,大门口没有厂牌。经过层层检查进入厂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投炭,进水口的原水看起来有些暗。

  投炭是为了让水更干净。市水务局今年1月14日公布的北京中大型水库水质数据表明,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北京重要水源地的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从历年数据来看,密云水库的水质始终处于稳定状态,虽然近些年也呈富营养化的趋势,但水质仍保持在Ⅱ类状态。

  但每年8月起,由于光照充足,库水内藻类增加,土腥味随之加浓。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检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说,原水内藻类增多,就会带来更多的嗅味物质——二甲基异莰醇(MIB)。常规制水工艺并不能完全将其消除,虽然各项检测指标合格,但如果自来水带着这种嗅味物质被输送到居民家中,居民烧开水时就会闻到怪味儿。

  “对付烦人的水藻,我们可以‘一招毙命’。”技术人员的“杀手锏”就是粉末活性炭。“活性炭会吸附水中的藻类,形成大颗粒,在水厂就很容易将其沉淀、过滤掉。”负责在取水口投炭的第九水厂副厂长陈有军说,从取水口到水厂,要经过70多公里的路程,这样活性炭就有充分的时间发挥吸附作用。

  粉末状的活性炭通过投炭管持续喷入取水管线。陈有军说,投炭量是按取水量、MIB浓度计算确定的,投炭的时间、数量都有严格控制。据技术人员介绍,投放这种200目(目为专用量词)的炭粉,每4分钟要花费100元,按一年投放40天计算,仅粉末活性炭的成本就在140多万元。别看加了炭粉的原水有些暗,但这却是为了市民杯中水更清的第一道防线。

  [page title= subtitle=]

  “奢侈”的“炭池”

  源头投炭,仅仅是保障水质的第一步。相较悬浮物而言,对水质影响更大的是有机物质。而自来水中的有机物去除的是否彻底,用户很难通过视觉、嗅觉判断,甚至即便烧开水,大多数有机物质也无法去除。

  活性炭吸附技术是去除水中有机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活性炭除了能去除大部分已知的有机物,还能吸附大量未被检出的潜在危险。但由于成本较高,在国内并不是所有水厂都使用这一方法。而早在1988年,北京市第九水厂生产运行,就已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对原水进行深度处理。

  记者在第九水厂车间看到巨型的炭滤池,经过前期处理的水进入炭滤池经活性炭对所含的有机物进行吸附,使其深度净化。第九水厂厂长陈克诚说,这样的炭池在九厂共有72个,每个炭池需用约65吨活性炭,一共需要4680吨活性炭。按市价1万元1吨来计算,就需要投入4680万元。加上活性炭有使用寿命,每年还需要更换约1440吨。这对于水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开支,许多外地同行在看到九厂的炭滤池后都直呼“奢侈”,但正是这“奢侈”的炭池,为市民滤出了净水。

  [page title= subtitle=]

  管线中的最后过滤

  每天近30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在全市近万公里的管线内流动,如何保证水中没有致病菌?林爱武在一张纸上写下了“NaClO”,这个分子式叫次氯酸钠。

  自来水在出厂前还要用氯消除水中的致病菌,自20世纪初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是目前为止,人类消毒饮用水不可或缺的手段。美国自从对饮用水投氯消毒后,大幅度地降低了伤寒病的发病率。

  不过,投氯多少非常讲究。氯加的过多,会导致市民家的自来水氯味太浓,更重要的是产生更多的消毒副产物。氯加的过少,在管网输送过程中会挥发导致含氯量过低,已经被消灭的致病菌又会滋生,很难保证在管网末梢的菌类含量符合标准。

  国家对自来水含氯量多少有明确规定,出厂时每升水含氯量不得超过4毫克,而到达管网末梢时不能低于0.05毫克。从九厂到管网最远端的南五环还有70多公里的距离,运输路程远给投氯增加了难度。为确保自来水在经过长途输送后到达管网末梢时含氯量仍在合格范围内,北京自来水集团还在途中建设了调蓄水厂,对要往更远处运输的水进行补氯,保证管网末梢的用户家中自来水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王东亮)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