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时评:多修水利 还账惠民

2013年08月21日 11:0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在东北、广东等地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近段时间持续高温少雨,遭遇严重旱灾。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桃江县为例,许多溪河断流,部分山塘、水库见底,农作物因缺水大面积受灾,10余万人饮水困难。大灾面前,暴露出当前农村水利的短板。

  农村不少原有山塘、水库、水渠因为年久失修,老化、淤塞、废弃情况严重,根本不能满足抗旱之需。当问及为何不及时加以修缮时,基层干部和村民一脸无奈,“钱呢?靠农民自筹资金根本不够。人呢?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短缺。”联想到我国近年来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等投资,导致房地产过热现象和“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现状,抱怨不无道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投入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南水北调等综合性水利建设上,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在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建设上还有不足,不少农田至今仍是“望天下雨,靠天吃饭”。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田水利建设以农户投资为主。而农民既不愿投资也无力投资,只能依靠从前的水利设施维持简单的需求。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作为农村公共服务财源的“三提五统”和主要劳动力来源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相继取消,在客观上使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越来越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应有效引导资金流向,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力度,逐渐偿还水利建设的历史欠账;要充分利用农闲季节或出外打工青壮年春节回家机会,进行清淤和疏通,逐渐恢复水利设施元气;还要建立健全科学、高效、节水的农田水利灌溉体系,彻底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