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雨水过后又暴晒勿忘清除车内“毒气”(2)

2013年08月29日 09:3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科学研究显示,在汽车车厢封闭环境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有毒物质高达200种以上,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制造使用的各种材料、粘合剂,以及车内地毯材质、香水质量、部分卫生死角滋生的细菌、吸烟遗留的污染物和尾气等。其中危害性大的有:甲醛、苯、二甲苯、VOC(主要含乙苯、苯乙烯、乙醛、丙烯醛等)。

    在汽车狭小的空间内,如果空气污染超标,或将引起呼吸道及皮肤疾病,如果超标严重,甚至有可能引起血液疾病。例如可以引起白血病的“苯”,就来自于粘合胶、人造革、漆面和皮革等,甲醛则主要来源于坐椅套、车门衬板等针织品。

    消除异味从细微处做起

    如何治理车内空气污染,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专家建议:首先,司机在行车时要注意空调蒸发器和通风管的清洁护理;其次,司机在驾驶新车的前6个月内,最好不要紧闭车窗,应让车内保持良好的通风;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添置一些空气净化类产品补充使用。

    在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异味容易产生。车主能够做的,就是在天晴后及时用自然风吹干,避免发霉。另外尽量开窗通风也是保持车内空气清新的有效方式。如果想要预防空调管道内制冷产生的冷凝水,可以在到达目的地的前几分钟关掉冷气,稍后开启自然风,在停车前使空调管道内的温度回升,减少与外界的温差,保持空调系统的相对干燥。

    除了空调自身带出来的霉味以外,那些因为淋湿没有晒干的脚垫、坐椅、衣物也是污染源之一,这些杂物的味道混杂在一起,加上车厢和蒸发器内自身的怪味,会更让人难以忍受。所以车主就算再忙,也要定期坚持清理车厢和后备厢,不要把不干净的鞋、湿乎乎的衣服、脏抹布等长期放在车内。杂物箱、烟灰缸等要经常清洁,车厢内吸烟时要关闭空调打开车窗。随时记着把放置在车内的水果或者容易变质的食物随身带走。

    如何使用车内空气净化类产品

    用汽车香水掩盖车内污染源的味道,无异于掩耳盗铃。汽车香水是一种化学试剂,大部分以添加剂为主,大量吸嗅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对过敏体质的人。

    市场上有哪些空气净化类产品呢?又该如何使用?

    空气清新剂。由于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外形美观,空气清新剂成为不少司机朋友净化车内空气的首选。不过,空气清新剂大都是工业香精调配而成,呼吸无异于以毒攻毒,其实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活氧机。其原理用的是臭氧杀菌方法。臭氧消毒法操作起来较简单,将一根连接着汽车专用消毒机的胶管伸入车厢内,打开汽车专用消毒机和车内空调,利用空调的空气循环,将汽车专用消毒机产生的高浓度臭氧送到车内的每个角落,短短几分钟即可彻底消灭病菌。美中不足的是,消毒后车厢里会留有一点臭氧味,但将车窗打开一会儿,臭氧会自动分解成无色无味气体挥发掉。采用此方法消毒一个月一次即可。

    负离子多功能净化器。负离子有抑制细菌、病毒生长,清除空气异味,清洁空气的作用,但此法并非万能,增加负离子可让司机头脑清醒,但无助于消除空气中原有的污染物质。

    光触媒。光触媒是一种利用光的能量进行反应的触媒,在一般状态下是绝缘体,经吸收能量后表面电子受激发而流动,从而变成导体的一种特殊的自由基。有不少品牌是采用半导体二氧化钛作为触媒,在空气中发生光催化氧化作用,产生活性物质,达到净化空气、抗菌防霉的目的。光触媒消毒方法得到了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认可。然而,任何一种技术都不十全十美,光触媒空气净化器也有其缺点,由于其消毒原理是通过其产生的自由基,所以可能会对针织饰物、油漆家具表面产生一些破坏。另外,光触媒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且因产品研发成本高,市场价格昂贵。

    活性炭。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它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可吸附空气中的甲醛、甲苯、二甲苯及氨气等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以达到防潮、除臭的目的。活性炭在吸附饱和后要更换,约每三个月更换一次,长期使用容易形成二次污染而演变成污染源。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