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磅出击防治大气污染 清洁柴油汽车有大好机会

2013年10月29日 10:36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本是秋高气爽季节,但中国许多城市却被雾霾笼罩,这些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纷纷爆表。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国务院近日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提升燃油品质被作为减少尾气排放、防治雾霾天气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以华泰汽车为代表的倡导清洁柴油动力的汽车厂家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油品质量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有关数据显示,机动车排放影响PM2.5细颗粒物20%~30%左右。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机动车油品。据介绍,油品的关键指标包括硫、锰、苯、铅、烯烃等,特别是硫含量几乎决定了机动车排放的所有污染物水平。按照现行油品标准,汽油质量从第三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硫含量将从150ppm降至50ppm,第五阶段硫含量将进一步降至10ppm;柴油质量从第三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硫含量将从350ppm降至50ppm,第五阶段硫含量将进一步降至10ppm。

  据统计,我国目前柴油的消费量是汽油的两倍,但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新车中,节能的柴油轿车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为此每年多使用2000多万吨石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柴油品质较差,制约了燃油经济型节能型柴油车的发展。油品升级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有效改观。

  清洁柴油发动机广受好评

  当眼下还不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尚不能缓解空气污染问题时,在国外早已广泛普及的清洁柴油动力或成为国内治污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的华泰汽车在推广清洁柴油动力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据了解,华泰汽车已获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欧意德柴油发动机,是华泰汽车从意大利VM公司引进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技术,集合了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理念打造而成,具有全球领先的清洁柴油技术水平,并且结合我国国情和产品使用要求进行了新的设计,使发动机的技术先进性、产品可靠性和适用性达到完美结合,具备燃烧更加充分、过程更加柔和,从根本上提高燃油的燃烧质量,减少炭烟的产生,并且通过更高效的燃烧带来更低的燃油消耗等优势。有数据显示,与同排量汽油发动机相比,欧意德清洁柴油发动机油耗可降低30%,二氧化碳排放比汽油机低25%,排放可达到欧IV(可提升至欧V)标准,而扭矩则比汽油机高出50%。来自相关机构测算表明,如果中国未来柴油车的普及率能达到30%,中国每年就将因此减少54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2013年第12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年度奖项评选中,华泰汽车2.0L排量的欧意德清洁柴油发动机,因高效、节能、可靠性强,而荣获2013轿柴组“年度发动机”大奖。这是欧意德动力集团的清洁柴油发动机广受行业和业内好评的最好佐证。目前这款发动机广泛搭载在华泰SUV宝利格、圣达菲及轿车B11上。

  油品升级必须跑步前进

  如今,大力普及柴油车用来减少汽车业的耗能和排放,促进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并且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肯定。我国出台的节能汽车鼓励政策,也首次把柴油车纳入鼓励范围,明确表明支持柴油车的发展;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改变,柴油车在市场中广受消费者的好评,掀起了“低碳”即是时尚的风潮。

  不过,油品问题成为摆在柴油车推广路上的最后一道屏障。因为对柴油车来说,油品不升级,硫含量不降低,汽车尾气的硫酸盐的排放不可能降太低,很多先进的减排技术根本无法使用。

  其实早在今年的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加快油品质升级的相关政策。一是确定了油品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的质量标准和升级时间期限;二是要求加快国内炼厂升级改造;三是提出了合理补偿、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成品油价格原则。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10条措施力促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第一条就要求“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提升燃油品质”。而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油品质量升级加价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可以说是对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的具体落实,提高了炼厂油品质量升级的积极性,使得政策具有了可操作性。

  尽管由于各地油品升级进程不一,加价不会马上实施,但雾霾倒逼、政策力挺,我国油品升级已经进入跑步前进时代。车用柴油品质的提升,无疑将清除掉多年来阻碍柴油车顺畅发展的最大一道瓶颈,而在推广清洁柴油动力方面走在自主品牌前列的华泰汽车,或许也能借着油品升级这一推动清洁柴油车发展的强劲东风,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记者 张海燕)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