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西企业舍近求远进口煤炭为哪般

2013年11月04日 08:5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不断提高煤炭进口数量和消费份额,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但鲜有人知的是,近一年来,许多北方的煤炭发运港,同时又成为进口煤炭的接卸港。甚至位于国内煤炭主产地山西、河北等地的一些企业,竟然也开始不远万里的进口煤炭了。

  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报道,我国最大的煤炭发运港秦皇岛港,去年进口煤为76万吨,主要为澳大利亚进口炼焦煤,用户是山西的太钢和河北的唐钢等大型耗煤企业。进口的煤炭通过大秦线、京秦线等铁路运往。今年以来,秦皇岛港还开始承担接卸朝鲜无烟煤的业务。

  该报道还说,除了秦皇岛港外,在北方煤炭发运港口中,还有天津、京唐、日照等港口承担了接卸进口煤的重任。去年,唐山京唐港接卸进口炼焦煤达1200万吨。只是这些进口煤炭并非大量销往北方,其中有的经过京唐港配煤后,再回头运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用煤企业。

  据太原海关统计,2013年1到8月,按经营单位口径统计,山西出口煤炭74.5万吨,进口煤炭308.9万吨。有媒体据此得出"进口量是出口量4倍"的结论。但据记者了解,这里所说的"山西进口",并不等于最终用户就是山西的企业的进口,而是山西煤炭贸易商的进口。而贸易商的进口煤炭,实际上更多的是就近销往东南沿海一带用户。

  不过,洋煤不仅漂洋过海到达中国,而且还渗透到中国的煤炭产地,连煤乡山西都要进口煤,尽管数量不多,却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煤炭呈现递减态势,而进口煤却是不断增加。2009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2012年我国净进口煤近2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今年1-8月,在国内煤炭供应严重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已经净进口超过2亿吨,预计全年总净进口量将达到3亿吨。

  煤炭大量进口的背景,是国家鼓励进口、抑制出口。2005年元旦始,中国将炼焦煤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零,动力煤和无烟煤进口仍然分别征收6%和3%的进口关税;到了2008年元旦,中国所有煤炭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零(除了今年8月对低品位的褐煤恢复施以3%的进口税)。同时,出口的"紧箍咒"却在不断收紧:2006年9月,中国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从2008年8月20日开始,中国对所有煤种开征10%的出口暂定关税。

  许多专家都指出,大量进口外国低价煤炭是件好事,有利于国内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有效平抑国内虚高的煤价,促进中国煤炭企业效率的提高。

  但是,洋煤便宜中国大量进口,是因为发达国家如美国不断减小煤炭消耗量、剩余庞大产能只好以低价来中国寻找出路;而中国则因庞大的消耗总量对环境保护带来沉重压力,各地还要遏制煤炭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势头。

  此外,专家们业指出,煤炭大量进口也暴露出国内煤炭因生产流通各环节的诸多积弊。

  北京长贸咨询公司总经理黄腾说:"现在进口多,就是因为国内煤价太高,里面'水分'太大!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国有大企业用行政手段垄断资源,抬高价格;一些地方政府把煤炭行业当成摇钱树,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单、基金,造就了每吨超过200元的各种附加收费。"

  记者查阅,去年以来,国内煤价持续走低,目前我国秦皇岛等发运港,近日处于最低价位,也有500-600元;这个价格如果与某些国家离岸价比较,就很高了。有报道说,美国煤矿生产费用每吨只有10美元左右,算上25美元运输费,5美元港口费,加在一起只有40美元,只要在港口卖离岸价格50美元,就属于暴利了。

  当然,美国的情况也许不普遍。记者查阅,10月18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指数都是每吨83.92美元,南非理查德港是每吨85.92美元。尽管没有传说中美国的那样低廉,但折算仍比国内便宜。而且漂洋过海运到中国后,总是比国内便宜数十元。

  此外,国产煤炭价格竞争力低,还有运输环节上的高收费因素。首先,以铁路为例,可见运价不菲,虽说今年5月开始改革、取消了名目繁多的点车费、站台费、车皮计划费等价外价,但改革后的一口价却接近以前的黑白总价。本月中,5000大卡煤炭内蒙古西部价格是每吨400元,山西大同450元,但经过铁路运到秦皇岛后达到500-600元。

  公路由于收费等原因成本更高。水运方面,秦皇岛-广州航线一年来一直不下每吨100元,而距离遥远的澳大利亚-中国航线,截止到10月25日每吨只有12.33美元。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