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稀土储量仅占世界23% 产能是全球需求3倍

2013年11月07日 15: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参与互动(0)

  从71.1%到23%,反映出的不仅是国内稀土生产行业的混乱与无序,更是稀土后端产业链的欠缺。

  11月4日,环保部官网披露,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稀土矿山整合(一期)项目环评报告获得环保部批复。这意味着停产两年的赣州稀土矿山有望重新开采。

  赣州稀土整合的背后,意味着国家在继之前的专项系统行动之后,再次加大了对于稀土行业的整治力度。

  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世界的71.1%,但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我国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从71.1%到23%,反映出的不仅是国内稀土生产行业的混乱与无序,同时,也有稀土后端产业链的欠缺。如何让稀土分离及其下游产业得到健康发展,仍然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管理失控

  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6年,中国实施稀土开采总量控制管理。2008年,国家发布《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对稀土等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规划调控、限制开采、严格准入和综合利用。

  但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仍阻止不了国内稀土生产行业的混乱。相关数据表明,每年变相出口和走私的稀土约在2万~3万吨。据工信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外海关2011年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我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高出1.2倍。

  包头某稀土材料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大量无证、低价的稀土产品充斥市场,扰乱了稀土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严重影响正规企业的生存,甚至威胁到稀土产业的安全。

  稀土行业为何如此混乱?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关键在于稀土矿产开发的管理不严,“比方说为什么农民可以随便开采?为什么部分官员也参与开采?归根结底,相关部门是否依法管理稀土生产才是关键”。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稀土产业多年来非法开采、生产、出口一直存在着黑色利益链条。

  产能过剩

  因稀土行业管理失控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已经对下游产业造成深远影响。

  陈占恒说,目前全国稀土分离企业产能达30多万吨,而市场需求仅在12万~15万吨之间,其中国际市场需求约为3万~5万吨,国内市场需求在7万~8万吨左右。

  此外,由于国家调控导致的稀土价格上涨,也给其下游产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以永磁材料为例,稀土永磁发电机的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企业竞争力急剧下降。“这导致生产商一方面要降低永磁的使用量,只满足基本性能的最低要求,另一方面减少产量,甚至停止永磁电机的生产以避免亏损。”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以下课题:上游如何与下游用户互相推动新技术及产品的发展?谁来协调,如何提升产业结构?”顾国彪认为,“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稀土价格协调机制,上下游协同创新,保证行业有序发展,做到适调利好,惠及众家。”

  高端产业链欠缺

  在多位专家看来,解决稀土产能过剩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稀土下游加工产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技术研发,构建高附加值的后端产业链。

  陈占恒介绍,在稀土新材料领域,国内的技术并不比国外差。新材料生产方面,除了催化材料产量只占20%~30%以外,我国的永磁、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等产量都是第一,“当前我国稀土消费占总产量的70%左右”。

  “但我们差在哪里呢?除了许多技术的知识产权受制于国外,我们擅长的还是稀土功能材料的生产,也就是初级产品,但这些材料最终都要做成产品的零部件,再加工技术亟须加强政策引导。”陈占恒说。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袁开洪也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高端技术及装备研发不足,须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着重解决。

  陈占恒认为,从资源开发、采矿选矿、分离、生产新材料、生产零部件、最终形成终端的民用产品或是工业化装备的产业链来讲,国内在拥有高附加值的后端产业链环节是很欠缺的。“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些精细加工设备,产品设计、过程控制上的差距,我们离真正的高端制造业还差得很远,这些都需要解决。”

  “只有高端产业链发展起来,我国的稀土行业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宝贵的稀土资源才能体现其价值。”陈占恒最后表示。 ■记者彭科峰 见习记者姜天海

【编辑:张卓】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