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称污染物是长三角雾霾原因 非气象条件造成(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13日 09:54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逃离京津冀,长三角中“霾伏”

  长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霾日都在持续增加

  “玩了一周还是在看雾霾”。来中国旅游的德国小伙弗洛西昂,害怕碰上雾霾,在京津冀和上海之间,选择了后者。

  没想到,本该更让人放心的长三角地区,这一次雾霾反而更严重。

  一些专家的研究数据,也许证明这不全是偶然。

  吴兑是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二级研究员,也是最早提出灰霾控制的专家之一。借着气象监测历史数据,他发现,过去50年,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每年的“霾日”(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从2005年算,有一个下降趋势。可以说,在2005年出现了拐点。

  唯独长三角的城市,如南京、合肥、杭州等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霾日都在持续增加。

  到去年,这三个城市的霾日都超过250天。“上海的霾天稍微少一些,但和其他周边城市一样,霾天都是持续增长。”吴兑说。

  《南方周末》报道,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丁爱军称,国外科研专家根据卫星地图的分析显示,在2002年到2006年期间,长三角城市的雾霾频率比华北城市要高,总体更严重。“尽管北京经常有很重的霾天,但通常隔几天就扩散了。”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在参加会议的时候,听到一些专家的看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重污染工业迁出,中国南方的两个经济中心,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控制。

  “现在看来,这些判断是有问题的,这次南方雾霾的发生告诉我们当地的污染依然十分严重。”马中说。

  是不是气象“惹的祸”?

  “此次雾霾出现首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如果没有任何污染源,出现这次长三角的气象条件,依然不会形成雾霾”

  究竟是什么制造了这场雾霾?

  在众多表述中,今年冬季特殊的气候成为频繁被提及的缘由。

  记者获悉,上海市气象部门在总结此次雾霾时曾表示,遭遇的气象条件是“五十年一遇”。

  上海市环保局的官方通报中,这次污染事件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北方污染物输送、本地污染持续累积以及区域性污染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上海、南京还是杭州,雾霾发生时,确实处于无风或弱风的静稳天气状态,并且高湿、逆温。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打了一个比方:屋顶越高,空间容量也越大,反之则越小。相对地面而言,平时的大气混合层高度可以达到两三千米,但到了静稳低压气象条件下,混合层高度会一下降到二三百米,这意味着大气容量缩小了10倍。

  污染物如同密闭在一个高压锅的容器内,难以扩散。

  但是,这种天气是冬季常发的,为何唯独今年或者近几年雾霾严重呢?

  王跃思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出现变化,水平风逐渐减小,使得中东部冬季寒潮减少,“冬季没有那么多干冷的西北风了,污染物更不容易扩散。”

  这种气候变化对雾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王跃思称,短期内科学界还不会有个定量的答案,“但肯定是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王跃思强调,此次雾霾出现首要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如果没有任何污染源,出现这次长三角的气象条件,形成的会是大雾。”

  王跃思还作了一个比喻:如果将大气中的雾比作一锅清水,细颗粒物比作一把米,各自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则相当于将小米和清水“煮成了一锅粥”,变成了霾。

  新京报记者此次采访的多位专家,也表达了污染物是主因的类似观点。

  “常年来讲,长三角的气象条件,特别是上海等沿海城市,要比北京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上海不像北京等京津冀地区,有山脉挡着污染物的排放,海陆风较为强劲,这次却雾霾更严重。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