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苏计划三年内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

2013年12月13日 11:3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大力推进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已列入江苏省政府公布的党组教育实践活动32项重点整改事项之一。

  明年初,江苏省将根据评估标准,对今年开展整治的104条城市河道进行考核评估。

  让城市的水动起来

  “古城西南的太湖水位与东北的阳澄湖水位基本持平,古城之水难以流动,水质每况愈下。”苏州太湖办主任洪维民说。

  今年5月,苏州市启动古城区自流活水工程,改写了这一现实。

  这一项目通过“因势利导、江湖共济、双源互补”等理念,采取“外拉内畅、南低北高、通闸停泵”等举措,形成南北水位差,自北南下引入太湖、阳澄湖水等“外水”,实现苏州古城区活水自流,持续改善城区水环境。

  据洪维民介绍,目前,古城区范围内除了北园新村低洼地片区外,所有的河道已实现自主流动,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提升,88%的河道黑臭现象消失。

  在七八月高温期间,城区河道水质与2011年同期相比,总磷下降57.4%,高锰酸钾指数下降30.6%,氨氮下降81.1%,透明度从35.8厘米提高到47.6厘米。

  瘦西湖一直是扬州的代名词。由于缺乏天然水源补给,流动性差,瘦西湖一度黑臭。

  扬州市大手笔从邵伯湖、大运河“引水入湖”,实现了瘦西湖水域“死水变活、活水变清”,从根本上改善了瘦西湖水系的水质和扬州城区的水环境,目前瘦西湖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Ⅲ类水以上标准。

  “对城市河道来说,水的流动性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河流的自净能力,尤其在河流本身水质不太好的情况下。”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副处长戢启宏告诉记者,“通过引排设施的调整,实现城区河道与周边骨干河湖的连通,不失为好的办法。”

  水质改善要靠实实在在的项目

  沟通城区西部水系和瘦西湖水系的纽带河道——新城河,水质尚不尽如人意。沿河的居民说,一到夏季,河水就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新城河河道断面比较狭窄,河道渠化,两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观较差。”扬州环保部门有关人士表示。

  扬州市政府今年底将启动新城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实施污水截流、清水活水、防洪排涝、交通组织、景观提升等五大措施,治标兼治本,打造扬州的“活水长廊”。

  “改善水质、消除黑臭,虽然是阶段性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城市河道治理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易反复,我们希望各地加快这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理工程。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管用的手段能上的都可以上。”戢启宏说。

  江苏在全省开展了城市河道基础状况摸底排查,各市、县(市、区)共排查1627条城市河道,河道长度累计达5600公里。

  据了解,目前江苏各地已经制定完成相关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按照江苏省政府制定的目标,到2014年6月,苏南城市河道消除黑臭现象;到2015年6月,苏中、苏北城市河道消除黑臭现象。

  “河道水质改善最终要靠实实在在的治污项目,整治项目要紧紧围绕水质改善,明确建设内容和时间节点。”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说。

  整治成效群众说了算

  “您近期发现过河水变黑的现象吗?河水有异味吗?水面或岸边有明显垃圾吗?您对河道目前的环境状况满意吗?”

  这是江苏河道综合整治调查问卷的部分问题,河道整治评估内容中最关键的部分——感官指标,评判权将直接交给沿河居民。

  “沿河居民与河道朝夕相处,既是黑臭现象的直接受害者,也是河道整治的直接受益者。感官指标是否达到整治要求,必须由群众说了算。”陈蒙蒙表示,河道整治成效将通过居民切身感受来检验。

  强化公众参与,是江苏城市河道整治计划的一大亮点。

  江苏省政府明确,要以市、县两级城市河道为重点,落实地方政府治污责任,并要求各地在媒体、网站公开整治方案、责任单位,定期公布河道整治阶段性进展情况。

  据了解,江苏省环保厅制定了《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评估标准(试行)》,重点突出水质、感官指标、工作指标3个方面,总分30分。

  《标准》明确,整治结束后,每发生一起举报投诉并经查实的,扣3分,最多扣10分;针对沿河居民开展问卷调查,按照反映感官异常问卷所占比例扣分,最多扣10分;江苏省有关部门现场检查、抽查发现异常的,扣10分。

  根据规定,江苏省环保厅将会同水利、住建等部门,负责全省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协调、监督、考核。  ◆见习记者李苑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