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二氧化硫减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2013年12月17日 16: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上海市坚持生态文明引领和以环保优化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中央有关精神,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发展、促进转型的重要支撑。上海环保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3%左右。

  2013年,上海市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API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1~10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为19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相比2012年同期“两减一增”。主要河道水质保持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略有上升。

  出台减排补贴激励政策

  环保融入综合决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海市环保部门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瓶颈、阶段目标、主要对策、引导和约束机制等决策研究。以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和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深化评估为契机,探索了环保与相关规划对接的工作机制。

  污染减排工作得到系统落实。上海市陆续出台了农业源减排补贴、燃煤电厂氮氧化物超量削减激励政策、高效除尘改造方案,提高了氮氧化物排污收费标准,新一轮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支持政策也即将出台。强化了减排工作跟踪及专项调研,建立定期调度制度,落实日常督察、定期考核、结果通报等制度,扎实推进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全年减排任务顺利完成,二氧化硫减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系统推进。经市政府批准发布了《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初步形成多部门、多领域、多因子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各项治理工作全面启动,截至9月底,上海已完成382台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截至10月底,已淘汰“黄标车”4.4万辆。一批地方标准和支持政策也在抓紧编制。

  《上海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修订已进入市人大审议程序。出台了《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方案(暂行)》。扩大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实时发布渠道,2013年9月率先实现了空气质量预报。

  水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化。市委、市政府已审议通过了黄浦江水源湖方案,市政府建立了黄浦江上游水域水质安全、水面环境整洁联席会议制度,水源地污染企业清拆整治和警示标志设立工作逐步推进,风险企业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对水源地水质监测增加了频次和指标。

  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启动建设。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基本形成,农田土壤保护和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工作机制正在构建。按计划开展了全市土壤环境专项监测工作和宝山南大、高桥石化、桃浦、金山二工区周边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调查评估工作。

  环境执法监管得到加强。上海推进“两高”环境刑事犯罪司法解释的贯彻落实,开展了《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效能评估。妥善处置了“1·10”金山水污染事故等一批突发性污染事件,一批典型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得到了严厉查处。

  探索创新环境管理制度

  上海市落实和规范环评公众参与,扩大环评技术评估的试点,强化环评单位资质和考核管理。启动重点企业排污许可证第二阶段核发工作,落实证后管理“三监联动”。加快构建危险废物、辐射源、化学品的市、区分级监管体系。

  完成《上海市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以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信息为重点,加快环境信息公开。逐步完善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开展了工业园区长效环境管理机制、污染责任险、环境安全责任体系和考核问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审改工作加快推进。上海按简政放权要求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妥善承接了环境保护部下放的审批职责,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无须环评和简化环评的范围和要求。完成临港地区环保审批事权委托。

  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快速发展。上海加快建设分区环境空气监测、化工区特征因子在线监测、扬尘在线监控等系统,初步形成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监控体系。“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已获环境保护部批复。◆李曙东 王静江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