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西东江源区环保面临挑战 跨省生态补偿成关键

2013年12月20日 13:5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相关链接

  东江为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全长562公里,平均年径流量257亿立方米。东江源区位于江西、广东两省接壤的地带,面积为5093.832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总面积的14.4%。其中,江西境内东江源区流域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占东江流域面积的9.9%。

  2009年和2011年,江西省政府分别印发了《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


  东江源区3县采取了封山、造林、退果、关矿等系列措施,有效保护了东江源头的青山绿水。图为位于安远县三百山的东江源头溪水。原二军摄

  东江是广东省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以及香港4000多万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源源不断的东江水撑起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位于其源头地区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安远和定南3县,却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尴尬。

  记者日前在赣州市安远、寻乌等县采访时了解到,为了保护东江源,许多居住在源区的农民进行了移民,而移民后却面临着不少生活困难。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最末端水平。

  赣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鄢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东江源头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与地理区位,不能进行广泛开采开发,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这也影响到对东江源的进一步保护。希望国家和受益地区能对这里能进行生态补偿。

  源区3县发展严重滞后

  为保护好东江源区生态环境,源区3县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末端水平

  56岁的杜美成是安远县欣山镇大坝移民新村的村民,他原来的家在40里外的东江源区大山上。为了保护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几年前,他和100多户村民搬迁到了这个位于县城附近的移民新村里。

  自从搬迁到这里之后,虽然交通出行、孩子上学方便了,但对于农民来说,却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山林和田地,原来“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各种经济来源也没有了。

  “原来我们可以在山上种茶树,种稻谷也有收成,还可以上山砍伐木头、锯木板搞点副业。到了冬天我们就可以摘到野果子来卖,我们那里冬笋是比较多的。”杜美成说,靠山吃山,并不为生活发愁。但搬迁到这里后,买菜买米都要钱,自己又没什么手艺。

  和杜美成一样,许多从东江源区搬迁下山的农民需要在新的环境里寻找新的谋生出路,而外出务工基本成为唯一的收入来源。据了解,寻乌、安远和定南3县启动的源头生态移民工程,搬迁居民达7000人。

  伴随移民的,是东江源区的124万多亩山林全部被纳入封山育林工程生态建设范围。东江源区3县退耕还林24万亩,全部被列为营造水土保持林。杜美成说,自己的山林被划为公益林后,政府每亩补助10元钱。

  为保护东江源头的青山绿水,东江源区3县采取了封山、造林、退果、关矿等系列措施。以寻乌县为例,近10年来,全县实施封山和取消外销商品材采伐指标的政策,关闭了所有的木材加工厂;退果还林,以减少农药和化肥对水体的污染;当地拥有的稀土、铅锌、花岗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被列入禁采范围。

  这意味着东江源头的村民“靠山不能吃山”,只能靠种粮为生。但东江源区的耕地基本属于高山冷水田,一年只能种植一季,有时一年的收成连全家的口粮都不够。

  安远县副县长华晓斌表示,安远县矿产资源丰富,并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作为东江源头地区,为了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地方政府不得不放弃了更多发展的机会,财政收入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据赣州市环保局统计数据显示,东江源头3县近4年共拒绝了585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严重的产业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168亿元;共关闭企业202家,关闭企业主要为有色金属采、选企业,用工多、纳税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拉动力明星。

  “东江源区几个县并不缺发展的底子,这里有‘稀土之乡’和‘脐橙之乡’的美誉,但保护东江源头的重任,不允许我们发展。”鄢建平对记者说,发展脐橙产业要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土流失和污染;而开矿的污染更是不言而喻,没法靠吃资源饭来发展。

  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导致当地政府财力有限。据了解,目前安远县和寻乌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定南县属于省级贫困县,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型”财政。

  赣州市环保局赣南苏区振兴办公室负责人廖国铭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西省东江源区贫困人口比例高达40%,源区许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甚至还不到1000元。

  以寻乌县为例,据当地统计,1980年,寻乌县农民纯收入与周边县市差距不大。但到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仅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9元,为江西省农民人均收入的55.3%,远低于周边县市。与人均GDP达7000美元的广东省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与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东江源水量稳定、水质好,出省水质通常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

  保护仍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东江源区水量减少和水质下降的双重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目前源区生态修复、治理和保护的投入缺口仍然巨大

  东江源区内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由于历史原因,源区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量减少和水质下降的双重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尤其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林木资源的乱砍滥伐以及果业的过度发展,使部分地区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森林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

  继续推进东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由于东江源头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与地理区位,不能进行开采开发,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当地政府财力十分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的紧迫性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特别是由于难以找到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脱贫致富的门路,严重影响源头区域农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安远县环保局长叶禄林表示,对于开展生态补偿,当地农民有着迫切要求。

  华晓斌也表示,目前移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而源头农民搬迁出来后,生活遇到一些困难,还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从源区搬迁出来,这也影响到对东江源区的保护。

  其次是水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源头区域以稀土、钨等金属开采和冶炼为主的矿业,以脐橙开发为主的果业,以大型养猪场为代表的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对环境压力最大的起步阶段。而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仍然有限,水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导致水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虽然东江源区及邻近的赣江源地区整体森林覆盖率高达77.8%,但由于林种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单一,导致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不高。

  此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近年来,虽然东江源区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略有减少,但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 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而过度开发果业产生的水土流失后果严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赣州市环保局赣南苏区振兴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包括东江源、赣江源在内的7县(市)在25度以上山地开发种果共105片,面积达2560公顷,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422.53公顷,产生水土流失总量约为355.6万吨。

  三是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仍比较严重。

  在东江源区,矿山生态历史遗留问题仍需引起人们的重视。有资料显示,东江源、赣江源区域现有各类矿山416个、矿点数千座(处),废弃矿山面积近40平方公里。矿渣大量堆积和污水不合理排放,对农田土壤和水体也造成污染。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投入机制不适应加强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治理保护总体进展缓慢,大大影响和制约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进程。要使源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当前生态投入远远不够。

  根据赣州市环保局提供的一份针对东江源和赣江源地区开展生态补偿的文件显示,初步测算,仅源区县(市)矿山开采遗留废弃矿山、尾砂治理需投入近20亿元、矿区森林植被恢复需投入10亿元以上。地方财力难以承担,生态修复、治理和保护的投入缺口非常巨大。如任其发展,其环境变化将直接影响东江流域以及赣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呼唤跨省生态补偿

  江西省筹集资金积极开展“以奖代补”,但跨省生态补偿仍进展不大。如何建立起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关键所在

  东江源区3县为保护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而江西省也于2009年出台文件,决定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对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的地区进行奖励。并同时制定了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利用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

  此外,江西省环保厅联合省财政厅制定了《江西省“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根据源头保护区面积和水质情况确定源头保护区奖励资金的分配。这种以奖励方式实施的对“五河”和东江源头保护区生态补偿,大大促进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源头区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但正如江西省环保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冀常和所说,这些生态补偿经费都是江西省财政支付的,而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补偿资金远不能满足受补偿地区的需求。对于东江源地区来说,并没有从受益的广东和香港地区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经费。

  安远县副县长华晓斌认为,东江源区人民放弃了发展机会,确保了广东省珠三角区域和香港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源区生态补偿机制非常必要。

  寻乌县环保局副局长赵志麟也表示,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当地对东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从消极被动变为主动保护。但目前除省里的一些补偿外,没有得到下游的任何生态补偿资金。对东江源区来说,得到的生态补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急切盼望江西东江源生态补偿政策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时任江西省环保厅副厅长的雷元江代表就建议,国务院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流域生态补偿条例,在尽快建立国家级生态补偿机制的同时,把江西东江源头区域列入全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试点区域,并给予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

  而2012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已明确要求将东江源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目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生态补偿机制。

  如何进行补偿?赣州市环保局在《关于江西省赣州市东江源、赣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政策意见》文件中提出了具体思路,即可以采用资金补偿方式,由中央财政和广东、江西两省共同设立东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以5年为限,前5年补偿资金主要用于东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及发展机会成本补偿等方面,全面改善东江源头区内的生态环境。

  从第六年开始,以考核江西、广东两省跨界断面水质为主,以跨界断面水污染综合指数作为下游对上游的补偿依据。

  此外,赣州方面还提出了政策补偿、项目补偿、技术补偿、异地开发补偿等多种补偿方式。

  而不管哪种补偿方式,需要的是尽快开展行动。正如有人如此评价:当东江源区的人们没有更好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可供选择时,要求他们安于贫困,要求他们抑制思富求变的欲望,是很难奏效的,也会影响到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记者原二军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