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人工消霾”对健康有害无益

2013年12月20日 15:4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7日,北京在全市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透露,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科学试验,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此前,中国气象局也印发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能够采取可行的气象干预措施,如人工催雨等以消减雾霾(据12月18日《新京报》)。

  现代科技几乎无所不能,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实施人工降雨,甚至还可以驱散乌云,让该下的雨雪换个地方下,可想而知,在重度雾霾的天气里,要用人工消减雾霾,几乎不可能不成功,问题是能消减多少,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单纯的为了让人看着舒服,提高汽车驾驶员的视野,甚至能让高速公路不至于因雾霾天气关闭,让民航不至于停航,这样的人工消霾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而一旦取得实验成功,并掌握了成熟的技术,问题就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现代科技的应用,在改善人们生活和生存条件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各种污染,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纯“绿色”的科技,我们可以用最高档的空气清新剂来让我们室内的空气变得清新,但这种“清新”本身就是一种污染,它与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完全就不能相提并论,开着空调的车内舒适宜人,但在停驶的情况下开空凋,车内乘客可能会在舒适的环境下被看不见的污染夺去生命,严重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和出行等带来很大危害,但因为人们能够看得见、觉察的到,人们不仅会采取很多相应措施来避免危害,更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警惕,如果仅从改善能见度出发,为满足人们的视觉来实施“人工消霾”,不但连治标的作用都起不到,甚至在人工消霾减霾的同时,某种化学物质又对空气进行了再次污染,雾霾或许可以从人们视觉中消失,空气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改善。而混有化学物质的空气污染虽然看不见、闻不着,但其危害显然比雾霾更强。

  其次,雾霾天气的形成,真正元凶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污染所致,同样消减雾霾天气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显而易见,用“人工消霾”的手段既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空气污染,反而会因为人们视觉的“清新”,对空气污染的警觉放松,尤其是我们某些地方官员,当这种人工消霾试验取得成功,成为“成熟技术”之后,很难避免由功利思维作祟所带来的一边“人工消霾”,一边疏于污染治理,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北京将要开展的人工消霾科学实验,人们所担心的不是实验是否成功,而是恰恰担忧会取得“圆满成功”,更质疑这种科学实验的动机和目的;我们都知道,人工降雨、增雨让“久旱禾苗逢雨露”是为了应对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不仅乐于接受更容易理解,但“人工消霾”很难完全给予正面解读,气象专家也表示,人工没有专门针对净化空气操作过。

  实际上,无论是人工降雨、增雨或是“人工消霾”,尽管来自官方的解释都是“物理操作”,似乎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其实人工增雨本身就属于“化学操作”,虽然给大气造成的污染微乎其微,但至少不能说能“洁净空气”,退一步说,即使完全没有污染,甚至可以净化空气,但用这种“人工消霾”来消除或减少空气污染的手段都不能说有其合理或可行性,用其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方式更是荒唐,既不能治标,更不能治本,反而会给某些地方政府预留下“可乘之机”,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工消霾”都属于有悖环境保护根本的科学,既不值得去“实验”,出与对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负责任态度,政府更应该抵制或依法禁止才是。

  据媒体报道,近两个月来,“霾祸”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继北方成雾霾“重灾区”之后,上海、江苏、浙江等南方省市也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秀丽江南也难逃“十面霾伏”。这个主要由PM2.5污染颗粒汇聚而成了“乌云”,隔三差五就要在全国各地出现,雾霾严重时,有网友甚至对此无奈调侃:“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尽管网友的这些调侃有些夸张,足可见雾霾的污染有多严重,而据相关报道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雾霾天气的严重与频发,正说明我们很多地方在工业污染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各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如何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工业污染的超标排放,而不是在“人工消霾”这些表面文章上动脑筋和浪费公共资源,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应当明白,如果不在污染排放上下狠功夫,指望对污染过的空气进行人工净化,人们所呼吸到只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新鲜空气”,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危害更深。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