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杭州等地“分时共享”让电动汽车融入百姓生活

2013年12月24日 10:5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日,国家公布北京、天津、杭州等首批2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或区域,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交通再次成为社会公众热议的焦点。电动汽车作为传统能源汽车的替代交通工具,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它能否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顽疾?日前,杭州等地推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或许能给出答案。

  “微公交”悄然改变出行方式

  近日,在浙江杭州市区道路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微公交”的纯电驱动小轿车,白底绿色的车身在车流中格外显眼。

  据了解,“微公交”是由吉利控股集团与康迪科技集团联合在国内首创的“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所谓“分时租赁”,是以小时为单位出租汽车的使用权,人们可在一个租赁点租车,开到城市的任何一个网点归还,再供其他用户使用。使用者只需出示自己的驾驶证,并填写一张租赁合同,再通过信用卡支付1000元押金,就可以开车上路了。

  徐曼2个月前刚考到驾照,还没买车,以前都是坐公交车或打车出行。自从“微公交”推出后,她就经常到离家不远的租赁点租用电动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微公交”基本满足了这位全职妈妈早晚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用车需求:“微公交”租车费用是每小时20元钱,一般出门2个小时,租微公交的费用大约40元,“费用只有打车的一半左右,还不必担心高峰期打不到车,而且比挤公交车舒服多了。”

  徐曼告诉记者,除了支付租金,其他比如车辆保险税费和保养维护费用都不用自己操心。这种新鲜的交通方式也在改变她和家人的用车理念:“可以随时租用,因为车小,很方便停车,而且电动汽车没有废气污染,节能环保,感觉挺不错。”

  据工作人员介绍,从今年10月试运行至今,仅杭州古墩路微公交租赁站每天就有几十人次租车。“‘微公交’可以看作升级版的公共自行车,这符合现代城市‘大公共交通’理念的要求。”杭州市经信委汽车工业处副处长魏兆宏表示,“微公交”以灵活便捷的使用方式吸引人们开始更多地购买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服务。

  电动+共享=环保+高效

  康迪电动汽车控股集团总裁胡晓明认为,如果把地铁、公交比作“大动脉”,那么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家门口的距离就是“毛细血管”。而很多时候,毛细血管的内循环并不通畅。

  有调查显示,一辆私家车在一天24小时里,真正使用的时间平均不到3小时,其他时间都是在停止状态,占用了大量停车位资源。胡晓明表示,“微公交”通过多人共享让汽车回归交通工具的本质,“真正在‘毛细血管’里流动起来,极大提高了单位车辆的利用效率。”

  杭州是国内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最丰富的地区,市区里经常可以见到纯电驱动的公交车、出租车和月租型私家电动汽车。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在大型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等领域应用推广较为深入,但大多仍停留在单纯减少尾气排放的层面,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借助分时共享的理念,‘微公交’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大型公共交通覆盖不到的盲区,将会给整个城市的交通格局带来更深远影响。”魏兆宏说。

  业内专家表示,当今城市交通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停车资源匮乏、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四大顽疾”。纯电驱动汽车为载体的汽车共享平台,兼顾了环保和高效,在缓解城市拥堵和节能减排方面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胡晓明告诉记者,“微公交”将推出手机客户端,市民可以利用定位技术查询距离自己最近的租车点,预订成功后,凭借密码就可以完成租车。“开到哪里就能还到哪里,真正体现分时共享的快捷高效。”

  新商业模式vs电动汽车产业化难题

  传统汽车的“分时租赁”并不新鲜,而用电动汽车开展此类业务,“微公交”是国内首创,除了杭州,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也相继启动相关项目,借助汽车共享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有望真正融入老百姓生活。

  短时多人共享的新模式让老百姓只需使用,无需拥有,就能以最低的成本体验电动汽车,杭州市经信委汽车工业处副处长魏兆宏认为,这有利于培育成熟理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为整个产业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制约“微公交”的最大瓶颈在于城市租赁网点数量比较少,规模化效应尚未形成。据了解,“微公交”系统于2013年10月投入试运行以来,目前已经在杭州市西湖区建立两座大型充电租赁站,投放了数百台纯电动汽车。目前公司正在建设遍布全杭州市的大小租赁点,投放更多纯电动汽车。“只有把点连成网,借车还车都比较方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通共享。”胡晓明说。

  同时还有专家认为,对于采取限行、限号等措施的城市,应该酌情放宽甚至取消对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相关限制,引导和鼓励市民购买和使用零排放的环保交通工具。

  胡晓明则认为,要走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困境,相关行业企业不能仅仅依靠政策财政补贴,而要积极寻求市场机会,先行先试,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商业模式。(记者 舒继华)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