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业园区变成污染"重灾区" 专家建议考虑环境容量

2013年12月24日 15: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中国产业园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发布。《报告》分析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探讨。研究报告由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东U谷共同推出。

  我国最早的产业园区出现在1979年的深圳蛇口,此后30多年中对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所说,“产业园区的发展助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引领了城市扩张,推动了劳动就业,也促进了资源集约”。

  但是,产业园区遍地开花,也滋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产业园区的产业趋向同构化,无序竞争现象突出。现在不仅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区,一些县乡也都设立了产业园区,甚至出现一个城市设立几十个、上百个产业园区的现象。

  “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10个城市中,近几年就设立了300多个动漫创意产业方面的园区,有的地方在5公里范围内就建设了4个文化产业园区。”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洪波说。

  此外,一些产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圈地之后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发,或者招不到商,造成土地“晒太阳”,或者进来的产业鱼龙混杂,不同类型产业交织在一起。

  工业园区变成污染“重灾区”也是近年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陈洪波表示,“在这方面,有的地方政府做得不好,甚至为了GDP饥不择食。”事实上,产业园区如果做得好,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因为在园区中可以通过产业链衔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降低治污成本。潘家华也提醒,产业园区在升级换代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约束。

  对于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报告》建议,政府要合理引导,避免产业园区开发模式过分单一;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培育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吸引高端人才入园,提高整个产业园区的管理水平和创新研发能力,还要加大对西部产业园区的支持,多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记者刘秀凤)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