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将减排“紧箍咒”变为“风火轮”

2013年12月25日 17:57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参与互动(0)

  从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到多哈,联合国第19届气候变化大会11月1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启。本届大会的官方口号是“我在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全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迫切关注。然而,要想真正缓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就需要各国在拿出“在乎”态度的同时,展现出弥合分歧、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面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光“在乎”远远不够。

  华沙气候大会是“巴厘路线图”进程结束后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也是德班平台密集开展谈判的第一届缔约方会议,是承上启下的坐标点。其主要任务一是“落实”,即发达国家落实之前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有关减排、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承诺;二是“共识”,尽力推动关于“德班平台”的谈判,为2015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架桥铺路。

  遗憾的是,华沙气候大会是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召开的。发达国家的经济仍然没有看到有复苏的明显迹象,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这是本次气候谈判所面临的最重要背景之一。各国政府将刺激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目标,气候变化的问题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在只有两周时间的华沙大会上,可以想象,各国缺乏充裕的时间就许多重要议题达成共识、形成决议文本。此外,多数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衰退,能源消费量下降,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明显下降。因此,在谈判上发达国家自然会利用其减排的优势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施压。

  事实上,在大会期间,一场艰苦卓绝的承诺捍卫战一直在上演着。不想“空手而归”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极力避免让气候谈判成为“狗熊掰棒子”的游戏——走一路丢一路。发展中国家更为担心的是,已有的承诺可以说丢就丢,那么,就算未来达成了全球气候治理新协议,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再次沦为一纸空文?发达国家对承诺的背弃,在发展中国家看来,既是失信于国,更是对气候正义的亵渎。

  作为深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中国一直扮演着积极角色。中国已就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十二五”规划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中国对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中国的立场是公开透明的。在华沙大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持续地在不同场合重申中国官方的立场,“中国声音”持续发力。11月18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华沙气候大会上的“中国角”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研讨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它标志着中国首次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意义重大。

  解振华在大会期间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措施和中国正在做的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非常一致的。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我们必须这么做。同时, 解振华在华沙气候大会高级别会议上呼吁各方“加强行动”,通过所有各方进一步的行动,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解振华强调,如果发达国家无法在华沙兑现已有承诺,提高2020年前减排力度,讨论2020年后的新协议也就失去了互信基础。

  当然,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人类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合作制度亦难毕其功于一役。伴随着华沙、秘鲁、巴黎等一系列国际谈判进程逐步向2020年减排协议前进,中国必须在应对机制和能力等方面提早准备,力争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接受者”,从而将减排“紧箍咒”变为“风火轮”。在新国际格局的构建中,中国要并更加积极地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提出自己新的气候变化谈判方案,把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设想、方案和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主动地引导气候变化谈判和行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平衡协调发达国家的诉求,为制定一个新的《气候变化条约》而努力。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