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春秋两季拟关停电厂 全部使用外埠送电

2014年01月18日 14:1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减少排放

  北京市副市长张工昨天参加市政协“创新驱动发展”联组会议时表示,当前北京大气排放考核中,二氧化硫排放已基本稳定达标,下一步将重点治理氮氧化物排放,目前正研究在用电量相对较小的春秋两季关停本市属地内电厂的方案,全部用外埠送电,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委员发言

  煤改气不应“一刀切”

  根据清洁空气计划,北京燃煤总量2017年要比2012年削减1300万吨。去年市发改委制定削减燃煤时间表,拟在2017年前全面关停燃煤电厂,削减燃煤920万吨,同时建四大燃气热电中心,使清洁能源发电比例达100%。

  北京市政协委员、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彬昨天在联组会议上提出,煤改气工作要结合国情、网情,要循序渐进,不应“一刀切”全部关停,而应等用电可靠性有保障后,再考虑全面退出。

  杨彬介绍,从电网安全讲,燃煤电厂长期以来是最安全、稳定、可靠的一种发电形式,现在一旦有问题能保证10天左右正常发电,而燃气最担心的就是气源的稳定供应和可靠性,去年冬天由于燃气紧张,北京采取有序供电措施,一旦缺口出来就可能拉闸限电,今后如果全靠天然气,或将对电网安全带来影响。

  “为保证首都安全稳定供电,燃煤电厂还有存在的必要。”杨彬指出。京华时报记者商西

  副市长回应

  1 今后基本不用燃煤发电

  “你提的这问题非常好,”杨彬话音刚落,一直在专心听的张工就接过话题,“现在从大气治理的角度来看,北京市是在多措并举地开展相关工作,其中现在燃煤最大的问题就是燃煤电厂。”

  张工指出,目前全市2300万吨用煤其中大概有1000万吨集中在四大燃煤电厂,按照大气治理的相关措施目前已经在推进工作,华能、国华等电厂的燃煤机组要退出,但可能作为备份机组保留,今后正常运行基本上不用其发电。

  “现在国家考核的所有大气排放指标中,只有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我们基本上很难闻到一些硫的味道了。”张工指出,这确实是削减燃煤的一个有利方面,但烧天然气也存在问题。

  张工提到,煤改气的成本确实非常高,算了一下政府大概要拿出90亿元作补贴。因此北京市也在多项多源布局,比如西边从内蒙古引线,东部可能从海上运来液化天然气,多样性保证。

  2 研究春秋两季关停电厂

  张工还指出,烧天然气氮氧化物依然有很大的排放,因此北京市下一步大气治理的重点是氮氧化物,目前正在研究一个方案,就是在春秋季关掉属地内所有电厂,只用外埠送电,减少污染物排放。

  张工介绍,北京用电双高峰是冬季和夏季,春秋季用电基本在八九百万的负荷,因此可以考虑在这两个季节用外埠的电,比如从内蒙古、山西等地调电,属地内除维持电压的一两个电厂保持运行外,其余全部停掉,避免高排放又耗费大量的政府补贴。

  “从调度的技术来看,从线网输送的通道来看,在春秋季应该说一点问题没有。”张工表示,这可以发挥系统内资源互补,发挥新的电网智能化优势,扬长避短地减少排放,同时保障城市能源的正常运行,从能源的调配和排放以及全社会的成本看,是一个要研究的方案。

  回访委员

  天上架“高速路”引外来电

  杨彬昨天在会后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有大型企业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治理,恰恰是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小煤炉对污染的影响很厉害,“烧劣质煤,每天都是烟,这个才应该是治理的重点。”杨彬建议政府调整治理重心,在小煤炉改造上下功夫。

  此外针对春秋季用外埠电的方案,杨彬认为理论上保证电量上不存在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春季和秋季正是燃煤机组停机检修的时间,为了保障夏季和冬季高峰的正常运转,因此虽然不是用电高峰期,但备用容量也比较小,能源基地能否足量安全供应还要考虑。

  “内蒙古地区高峰期可能大约有3000多万负荷电消费不了,又输不出来,因为电网输送能力有限”,杨彬特别呼吁建特高压电网,在“天上架一条高速路”,减小长距离输电的损耗,这样北京就可以用内蒙古等地的窝电,春秋季用外埠电就有保障了。

【编辑:陈璞】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