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寻找中国创新样本:英利 让百姓用得起太阳能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2月07日 09:3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图为英利集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做研究。

    作为低碳、无污染、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向来被视为替代化石能源的首选,但却一直被“贵”卡住了脖子: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广大消费者望而却步。

    2009年3月,在我国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太阳能并网发电的大型招标活动——敦煌10兆瓦太阳能电站开标会上,英利集团联合国投电力报出的价格震惊全场——0.69元/千瓦时,被同行斥为“行业规则破坏者”。谈及此事,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说:“我们不是破坏行规,而是想传递两个信号:第一,告诉全社会,太阳能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而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低碳绿色能源;第二,告诉同行,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成本控制,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

    █搭建四大国家级创新平台

    高端创新催生竞争力,“熊猫”的光电转换率由最初的18%提高到现在的21%

    光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与国际同时起步的产业之一,苗连生深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之难、之苦,决心通过自主创新,站上技术高峰。

    在光伏行业寒流不断、同行纷纷转营他业的大背景下,英利反其道而行之,投入巨资筹建两大国家级实验室——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与两大国家级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逐步构建起“2+2”四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招揽科技精英,研发高光电转化率的N型单晶硅电池“熊猫”。

    参与研发的英利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李高非,至今记得2009年8月8日深夜的那次实验:“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该排除的问题都排除了,但结果还是不理想。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是不是切片没洗干净?于是大家立即多洗了几遍,结果光电转换率达到了预期的18%!”

    3个月后,英利成功生产出“熊猫”高效N型电池;一年后,电池量产,转换率达18.5%。目前,“熊猫”电池的效率达到21%,平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成本也随之下降七个百分点——这样的速率,全球独此一家。

    在英利保定总部,记者看到,两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深蓝色幕墙,就是由“熊猫”全玻高效光伏组件组装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依托两大国家级研发平台,英利得以专注于光伏产业高、精、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所获成果备受同仁瞩目——

    继“熊猫”之后,“藏羚羊”类单晶硅制备的核心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申请了5项国家专利;

    全球首个研发出5千瓦时储能飞轮,并在光伏电站成功应用;

    多功能数字电流表,抗干扰性强,精度高达0.1%,可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用户精准计量……

    “我们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研发就在生产线上进行。”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博士告诉记者:“从技术高管到团队的年轻人,全都在生产现场办公搞科研。这样,产品研发中就省去了‘小试 、中试、试产’等环节,技术成果可以最快地转换成生产能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英利累计申请专利1459项,主持和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20项,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等8项。

    自2009年至今,英利在高端研发上的投入已超过10亿元。“当初我们在研发上砸钱,许多同行认为是‘找死’”。苗连生笑了,“实践证明,只有不间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带来不间断的成本下降。如今我们的多晶组件成本已下降至3元/瓦左右,与2012年相比降幅超过30%,全球性价比最高。”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