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治理土地污染最怕讳疾忌医

2014年02月13日 11: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部正在按照国务院要求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划定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区域、投入治理资金的数量、治理的具体措施等。继大气污染防治后,土壤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下一步重拳治理的重点。面对耕地污染触目惊心、法律缺失、巨额的治理资金投入、技术缺失的现状,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修复任重道远。(《经济参考报》2月12日)

  严重的雾霾让公众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有了直观感受和切肤之痛,而镉大米和重金属事件的不断曝光,又让人不得不日益重视土壤环境污染。如果说严重的雾霾倒逼了“史上最严”的环境治理政策的出台,那么时下从调查摸底到出台组合拳进行治理,都足以说明土壤环境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如果延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相比于污染带来的低收益,未来的治理成本将会更加庞大,而其成效能否得到巩固,同样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从根本上讲,治理的组合拳能否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取决于责任与决心。

  治理土地污染固然属于全民行动,但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其间发挥关键的政策导向作用,并通过自身行为向外界传递出应有的态度。只有直面问题和挑战,不逃避,不讳疾忌医,才可能激励、感染和带动社会其他群体参与,并最终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

  相关部门的讳疾忌医之态,曾屡遭诟病。2013年,环保部就曾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当土壤污染状况信息被环保部门视为“国家秘密”并拒绝公布时,外界当然无从知晓这方面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发挥监督和参与作用?若不能及时改变这样的观念与方式,所谓组合拳也不过是“一个部门的战斗”,即便其再强悍也可能沦为花拳绣腿。

  只有开诚布公,坦诚相对,直面问题,才能最终取得土壤环境污染治理的成功。摈弃“国家秘密”式的讳疾忌医作派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一是通过信息的发布与公开,可以对违法主体进行监督与限制,比如对地下暗排者进行曝光,对重大污染行为进行点名批评,对地方不作为进行约谈与问责,对处理过程进行及时公布,这些举措都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可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让治理生态污染和保护环境有更坚实的民意基础,由此构建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的格局;三是对信息发布者本身也会形成监督,对自身工作形成严格要求,并由此将外界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促进自身工作的升级。

  思路决定出路,责任决定决心。治理土壤污染的关键,是校正行为取向与价值判断,让有关政府部门的责任真正坚挺起来。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