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国人大代表刘正军:主力军怎么不是治污主力?

2014年03月11日 16:3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要像对贫困宣战那样,向污染宣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史上治污最强音。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经济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对现有污染源的治理,恐怕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其中,环保产业是不可替代的“主力作战部队”。

  作为污染源治理的“主力作战部队”,需要有强大的队伍、精良的装备,有力的支撑、全面的支持。但实际上,“这支队伍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国家‘番号’,更像是民兵组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刘正军日前在湖南代表团驻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定位不清晰,管理不顺畅

  资金、政策等“装备”落后,相对于“强大”的污染问题来说,战斗力很弱

  记者:环保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要发展为朝阳产业,您如何看待环保产业目前的定位?

  刘正军:环保产业是我国治理污染的主力部队,但目前定位不清晰,资金、政策等“装备”落后,相对于“强大”的污染问题来说,战斗力很弱。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节能环保产业之外,都有较为明确的管理部门;节能产业也明确由发改部门负责管理和推进,唯独剩下了环保产业,到底归谁管?

  如果是国家发改委,那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又是环境保护部的直属单位;如果说是环境保护部主管,就其目前的职能部门来说,又缺少对应职能;同时,在其他部委名下又有细分的环保产业协会。总体上来说,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记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是否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刘正军:我现在并没有感觉到国家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实在支持。

  在“两会”预算报告中,也可以看出,近年来节能环保方面的预算增长最慢,而且预算完成率较低。今年更是与其他预算相差约10个百分点。而且在“节能环保”预算的大盘子里,倾向于节能产业的多,落到环保产业的少。

  无论背后有什么原因,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和支持虚的多,实的少,是最终的客观结果。

  环境保护部去年开展了1年多的环境服务业发展的试点工作,这是件很好的事情。但由于缺乏资金和相应政策,试点目前停滞。如果有配套的税收或者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相信会是另外一种景象。

  环保产业发展目前就是面临这样的窘境——想推动的,没有相应的手段;有手段的,却又不管。

  环保产业要发展,需要技术进步,目前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国家虽然有一定的支持,但力度远远不够。

  要实现环境改善,大规模的投资必不可少。我国过去10年的环保投入大致在3万亿元到3.5万亿元之间。对照国外的治理经验,要实现治理目标,环保方面投资至少提高到GDP的3%以上。

  目前,资金已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显然不够。在此形势下,建议尽快创新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环境治理市场化机制,发展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为环境治理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行业秩序失范 评价体系扭曲

  劣币驱除良币现象普遍,地方保护主义仍未破除

  记者:我国环保产业经历了20多年发展,目前是否形成了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

  刘正军: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环保产业市场秩序建设还需要一个周期。

  现有环保产业市场的游戏规则之下,产业门槛过低,很多没有资质、没有相应技术实力的小企业过多,导致较为普遍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低价竞争较为严重。

  投机的小企业以低价甚至超低价获取项目,但工程完成的质量无法保证,客观上造成了国家环保投资浪费;与此同时,市场上有信誉、有品牌的企业因此失去了一部分项目,影响成长。

  这种混乱的市场秩序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从整体上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甚至误导行业走向不健康的畸形发展“陷阱”。

  记者:环保产业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环保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刘正军:虽然大形势决定了环保产业的广阔市场,但环保产业真想要大跨步地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前行业发展的区域限制。

  全国的市场非常大,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怎么去打开这个市场?目前,地方保护主义仍未破除,成长于某一区域的企业,很难在另外一个区域开拓出市场。而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企业不应受区域化、行政化的限制,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

  记者:能否通过对企业开展不同级别的资质认证,来规范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刘正军:环保资质认证本身是对企业评价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的资质认证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从事环保的企业,其资质却由建设部门颁发,存在不合理性。环保企业以污染治理、监测和其他环境服务为核心,建设部门对其的资质评定标准,却和一般性施工单位的标准一样。这很不科学。

  用这样的标准评价方式来管理环保产业,对环保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而言,完全是背道而驰;同时,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

  破除发展瓶颈根本在于改革

  解决市场问题,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把公共事业中的环保事务,拿出来交给专业的环保企业运作

  记者:对于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要破解,哪方面的改变最为迫切?

  刘正军:最为迫切的还是体制改革。现在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意见,明确提出了“政府应该向企业购买公共服务”,其中就包括环境服务。

  目前,在实际运作中,地方政府往往垄断了绝对数量的“优质”项目。比如市政污水处理厂,或生活垃圾处理厂,对于一些没有大钱可赚的项目,就拿出来给企业来做。

  由于缺乏竞争和到位的监督,财政资金“购买”的并不是最好、最专业的环境服务,因此运行效率肯定不会太高,导致财政资金的低效率使用和公共服务质量不高。这是恶性循环。

  如果政府能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污染治理,不仅增加了全社会环保投入,同时,还可通过招投标购买到优质、专业的环境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一举多得,可实现良性发展。

  但因为地方利益分割,环保产业市场中最好的部分没有拿出来,成为了环保产业迅速做大做强的瓶颈。因此,解决这个市场问题,需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响应中央政府号召,把公共事业中的环保事务,拿出来交给专业的环保企业来运作。这就是破除环保产业发展瓶颈的根本所在,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也是体制改革的问题。◆记者姚伊乐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