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市扩张废旧资源“掘矿人”路在何方

2014年03月28日 11:0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在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废旧资源交易市场里,旧木材商刘应斌(左一)为顾客简单加工完木料,算完费用,等待顾客装车。顾客买旧料比买新料节省了近一半的费用。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很多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的命运。

    近年来,废旧资源产出和市场需求都在增加,废旧资源集散自发形成,运转着城市的废旧资源交易。

    然而,人货不分,露天堆放,脏乱差,简单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成了这一行业的软肋。少数公司化运营的交易市场提出产业升级的设想,却难以将之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张昊文/图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矿产”。它产生和蕴藏于工地、企业以及居民使用的汽车、饮料瓶、包装物等废料中,其可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东小口镇,曾是北京市废旧资源最大的集散地,聚集着万余名“城市矿产”掘矿人。他们在这里从事废旧资源交易已达10年之久。

    如今,露天货场即将拆除,东小口的“城市矿产”掘矿人和废旧资源交易市场正面临“不知何去何从”的难题。

    “即使赚钱,城里人谁愿意干这个”

    徐铭骏是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中海融通废旧资源交易市场的总经理。1991年,他从老家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来到北京打拼,家当仅是一把瓦匠刀。当时他在工地做泥瓦匠,因为工作勤奋,在两年之后当上了工头。当资金周转不开的时候,他就去收废品,跑厂子贴补。

    废旧物资回收行业分为走商、坐商、中间人。游走于城市收购废品的称为走商;等别人送货上门的称为坐商,坐商也被称为老板;跑厂子——去工地、工厂联络货源卖给坐商的称为中间人。

    渐渐地,徐铭骏发现,从事废旧资源回收的老乡比自己的收入还高一些。1998年,他也加入了这个行业。

    “那时候北京三环以外都是农村。”废旧资源回收地主要聚集在四环边上的洼里、龙王堂一带,那时没有交易市场,都是自己租小院子,很分散。徐铭骏回忆,随着城市的发展,坐商们两三年就要搬一次家,不断向外搬迁。

    2003年,北京对城市集中规划,徐铭骏和他的同行们又面临搬迁。徐铭骏看到,有些成规模的商户聚集在一起,已经有了交易市场的雏形,由此他萌生了建一个大型交易市场的想法。

    虽然当时四环附近都很少有人,但这一次,他决定离城市远一点,五环以外约6公里的东小口村的一片废弃荒沙地成了他的首选。他和几个人一起出资,加上贷款,租下60亩地,开始实施计划:填平坑洼的地面,建起63个院子提供给坐商,用来堆放货物;每个院子配套两间平房,一间做卧室,一间做客厅,再搭建一间简易的厨房。货场吸引来了不少原本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坐商。

    货场主要回收玻璃、木材、钢铁这些废旧物资,老板们通常只经营其中的一个类别,租下一个院子,请上两个工人,帮忙装卸货物、分类整理货物。有些老板还会自己去跑厂子,谈妥了货物和价格,再雇好车把货拉回来。遇到量大的货物,一家无法单独承接,还会联合其他老板一起合作,成本利润平摊。

    李定宏是徐铭骏媳弟,住在交易市场,帮着姐夫打理交易市场日常事务。

    加入这个行业的都是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从业的人大多只上过小学、初中,所幸这个行业不需要太高的文化,需要的是不怕脏累能吃苦,耐心琢磨其中的门道。

    老板们都是“专家”,每批货都要凭借手感和眼力估算品质、价格,然后按不同的材质、大小、成色手工分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卖给不同的买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生意,老板们吃、住都在货场。“即使赚钱,城里人谁会愿意干这个呢。”许多从业者这样讲。

    老板们的生意规模有大有小,最大的废铁收购商平均每天收货将近一百吨,年利润几十万元;小的则一年只赚五六万元,满足家用。老板们按需要还会购入打捆机、铁块压缩机等简单的物理加工设备,减少人工,减小体积方便运输。

    “货源来自建筑工地、工厂、超市、学校、居民小区。”徐铭骏思索着说,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旧资源越来越多,大概占到市场吞吐量的一半,和工厂、工地产生的废旧资源不同,来得快走得也快,不会囤货。

    徐铭骏成立了公司,办理了营业执照,这样的经营模式带来了许多好处,工商、税务、消防、治安管理都有了着力点。公司配合当地的派出所、消防队等部门检查,也对商户进行监管。

    “做这个最怕失火,我们和村委会共建了消防队。政府规定的违禁品,像化工品、交通通信器材不允许收购。从前经常有丢井盖的,偷偷卖给收废品的,为什么现在少多了?就是因为没有销赃渠道。我们配合治安管理,赃物不敢销到我们这儿。”

    “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纸是河北保定人来收,纸壳都是山东人来收,塑料是江苏人来收,铁都是唐山人来收,也有东北的钢厂来收……”从徐铭骏说的废旧资源去向中,可以大致看到相关产业的分布。

    “比如做汽车外壳用剩下的边角料,都是好钢,邢台人买回去制成螺丝垫;还有圆钢买回去做成钉子;木头买回去做成合成板材,再做成凳子;纸壳、纸箱拉回去做成纸浆又做成纸壳;北京建筑工地上用的东西,比如制模用的木头,这个工地用完了,往往还是新的,其他工地还能用……循环利用,一点浪费都没有,比买新的原料能省一大笔钱。”徐铭骏说。

    “那句话说得好,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说白了废旧资源再利用就是不用去开采新的资源,为国家节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我的货场,你在地上连一个铁钉都看不到,都放到了该去的地方。”徐铭骏说。

    由于废旧物资也被下游企业作为原料,有老板甚至在手机上订阅相应的期货信息,关注交易价格动态。

    “没有这个行业,北京会变成什么样?每月都能产生一座大山,十二个月就是十二座山。填埋浪费土地,又很难降解;焚烧掉相当于浪费。”徐铭骏说。

    说起废旧资源回收的好处,徐铭骏滔滔不绝,但是,在被问及这个行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时,他稍作停顿,思索了一下,说:“外表看起来脏乱差。露天的货场里,收塑料和纸的,风小还好,刮大风塑料也飞纸张也飞;收来的铁被雨淋了,铁锈会渗入土地,带来一些污染。人货不分,老乡们生活在废品中,对身体或多或少有影响。”

    徐铭骏所说的情况也被他的儿子徐源鸿看在眼里。徐源鸿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到了寒暑假都会来北京和父母在一起,耳濡目染,了解了这个行业。

    2004年到2008年,徐源鸿读大学。这期间,东小口的废旧资源交易也发展到了最高峰。徐源鸿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的资料、样本。他发现,现有模式比较落后,这个行业必须要向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经济附加值、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循环经济”这个词让父子感觉到自己从事的行业很有前景。徐源鸿筹划着和父亲一起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经营范围扩大到物理加工半成品,包括分拣、粉碎、压缩、打包、运输等。引进先进设备和成熟技术,精细分类、深度加工、引进科技创新项目,形成无害处理闭环。

    “采用全封闭工厂集中式管理,建设一些封闭式的大仓库,到点开门上班,分类和交易都在室内,不管从外面、从空中看,不再脏乱差。保安巡逻、监控摄像,像建材市场、汽车市场那样管理。”徐铭骏设想。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应该成为城市的配套设施。”据介绍,改造升级版的再生资源市场计划投资1亿元,用地80亩左右,能容纳120余商户,相较垃圾焚烧厂的巨额投入,徐源鸿看好升级版的货场前景。

    徐铭骏想要把有实力的商家带进去,做成循环产业的样板,徐铭骏甚至用儿子的方案吸引到了投资公司。然而这一次,他却没能像十年前那样大展身手。

    “市场有需求,这个行当不会消失”

    2007年至2008年是东小口地区及周边废旧资源回收行业最辉煌的时候。继徐铭骏之后,七八家交易市场建起,占地约700亩,有1000多个商户,从业者约三四万人,成为北京最大的废旧物资集散地。用徐铭骏的话说,“形成了集中效应,大家现在在这边也都习惯了,东小口附近都是干这个的”。

    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北京市南城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废旧资源交易市场,而这座城市南北两端都发展到了六环。交易市场因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受益,而快速发展的城市也将一座座“废旧资源回收城”环抱其中。

    北五环外立汤路东侧是北京最大的社区天通苑,西侧就是东小口镇。2011年前后,东小口被规划为居民区和城市绿地。从繁华的主干路立汤路进入东小口镇,到处都是围挡圈起的残垣,水泥搅拌车来往出入。东小口的废旧资源交易市场陆续拆除解体,集散地开始衰落,徐铭骏又要搬家了。

    地可以租到,但是,建同样的露天货场手续办不下来。封闭式管理、人货分离的升级版循环产业园怎样?能想到的相关部门都去过了,办法都试过了,徐铭骏拿着策划书、立项申请跑了两三年,没有书面的答复,大约的意思是告诉他们,这个行业算是低端产业,不能通过审批。

    有建材市场,有家具市场,有汽车交易市场,为什么就不能建旧货市场呢?徐铭骏和商户们都有这样的困惑。“不让建市场,北京每天产生这么多的废旧物资怎么处理呢?”

    “城市有产出,市场有需求,这个行当不会消失。”让徐铭骏最为忧虑的是,“拆散了交易市场,商户们又如十年前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市容、消防、治安等问题恐怕又要卷土重来。”

    如今,很多从业者开始寻找新的落脚点,在拆迁地、荒地、村庄等角落打游击,甚至农民闲置的大棚都成了他们新的栖身之处。东小口的其他货场陆续拆迁,目前的从业人员下降到几千人。

    2014年3月19日,货场大部分商户还没有迁走,但水、电都难以为继。

    顶层设计如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事实上,徐铭骏的梦想——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发展这一行业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政策法规不完善、财税支持产业政策不足、固废回收网络混乱、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滞后等等。

    记者了解到,我国已经出台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与之配套的法规体系、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产品标准等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和市场运营的规范化。

    与此同时,回收拆解利用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导致二次污染现象严重。

    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上,目前也缺乏统一标准。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循环经济是一项新兴产业和长期性、公益性事业,在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前期投入较大;在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环保公用设施、提升污染防治水平、优化园区投资环境上,需要制定规范化标准和科学化布局。

    如何从顶层设计加以推动?

    业内人士建议,修订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适时出台循环经济法,通过立法从国家层面给予循环经济应有的法律地位。同时,要对扶持循环经济的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和政策创新。此外,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培养发展户分类、村(社区)收集、街镇集中运输、市县统一处理的体系。比如,可以试点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园区集中处理的机制,为我国回收体系的建立做出示范。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