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PX项目建设如何看?——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就PX项目环评答记者问

2014年04月10日 21: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北京4月10日电(记者 顾瑞珍、安蓓)成都、南京、青岛、福建、大连、茂名……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民众反对PX项目的事件。是所谓的“邻避效应”,还是真的存在风险?环保部环评司负责人就PX项目环评等相关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记者:PX的主要特性?在中国,有多少PX项目,都分布在哪里?

  环评司负责人:PX中文名称为“对二甲苯”,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不溶于水。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和我国的《急性毒性试验》(GB15193.3-2003),PX属于低毒物质。PX是生产涤纶和塑料的重要原料,还可以用来做合成聚酯纤维、树脂、涂料、农药、医药、香料及油墨等。

  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现有PX生产企业13家,其中11家与炼油装置一体化运作,2家为独立PX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这13家企业中有7家分布在沿海,6家分布在内地。近年来,PX下游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不断加大。2012年,PX对外依存度为44%。

  记者:虽然PX属于低毒的化学原料,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它会致癌,但人们对它还是充满戒心。多地都发生过民众反对PX项目的事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环评司负责人:从PX项目建设和装置运行情况看,我国装置设计理念和技术装备相对先进,生产运行平稳可靠,至今未出现过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诉求多样,加之社会风险与环境风险交织,“邻避效应”突出,PX项目环境影响易成为关注焦点。当前一些地区出现反对PX项目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宣传引导的不够。

  记者:既然公众如此反对,项目上马前环评又是如何通过的?是否存在环评报告还不够公开,过程还不够透明?

  环评司负责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一项基本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受理、审批等环节,必须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公开项目信息、征求公众意见方面具体要求是: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向公众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环保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向社会公开受理情况,征求公众意见。

  环保主管部门在对建设项目作出审批意见前,向社会公开拟作出的批准和不予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环保主管部门在对建设项目作出审批决定后,向社会公开审批情况。

  记者:PX项目上马前的环评,会着重考虑哪些因素?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在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问题?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有多大?企业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环评司负责人:同其他化工类项目一样,在PX项目环评中重点强化项目选址、环境影响、风险防范、公众参与等相关内容。此类项目必须在依法设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齐全、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到位,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建设;必须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标准等要求;要进行全面的环境风险评估,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

  PX项目产生的有组织废气主要来自催化重整再生烟气、加热炉和自备热电站锅炉烟气,污染物主要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无组织废气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原料和产品的储运等,污染物主要为非甲烷总烃、硫化氢、芳烃等。这些排放物质通过对自备热电站安装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对污水处理站恶臭气体进行收集处理,油品储运采用密闭装车和油气回收等污染防治措施,均能够实现达标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为了防止因安全生产可能导致的次生环境风险,在项目环评中,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强化环境风险防范。首先,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安全生产,确保本质安全;其次,厂区须设“三级防控”体系,装置区和罐区设围堰及雨污切换系统,要求设置足够容积的事故水池,确保事故废水不外排,对事故状况下受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制定应急撤离方案,并制定应急响应、联动计划和环境应急监测方案;此外,应按相关标准设置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现有环境敏感目标应按要求完成搬迁安置。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