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西兰专家:治理赤潮必须控制陆地排放

2014年04月28日 13: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湖泊富营养化后出现赤潮灾害困扰着全球不少国家。新西兰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湖泊赤潮出现的最好办法不是处理水质,而是保护陆地生态,减少垃圾污水排放。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授戴维·汉密尔顿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合作研究中国太湖赤潮长达十年。他主持的研究团队2007年起在太湖设置浮标,检测湖水温度和含氧量,积累不少有关预防和治理赤潮的经验。

  汉密尔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邮件采访时说,新西兰也存在赤潮问题,位于该国北岛的罗托鲁阿湖是新西兰受到蓝藻等藻类侵袭最为严重的水域,该湖水面上经常飘着一层绿色的蓝藻浮渣,其产生的毒素导致淡水难以引用。

  他说,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藻类产生的有毒物质很难清除。“即便把水烧开也无法杀死有毒物质,只能采取活性炭过滤等较为高级的方法进行去除,但在自然水域实施水过滤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些藻类生长速度比过滤的速度还要快。”

  汉密尔顿认为,要从根源上治理湖泊赤潮,必须着手阻止富营养物质从陆地上排放到水中。“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把富营养物质留在陆地上,采用环保的农业耕种技术、减少生活和工业垃圾排放、保护水源周边的植被。”

  所谓赤潮,和潮汐无关,是由于浮游生物异常急剧增殖引起的水体被生物染色、变质的现象。赤潮的颜色是由占优势的浮游生物体内的色素决定的,如蓝藻类的束毛藻形成的赤潮为红色,绿色毛藻形成的赤潮为绿色。赤潮能破坏生态平衡,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会导致大量鱼类死亡,毒素还会在鱼和贝类体内蓄积,人食用后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记者 宿亮 麦克唐纳)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